中年以上的潮汕人,不会对小时候的泥塑储钱罐没有印象吧?那又是玩具又可积钱的粉嘟嘟胖乎乎的肥猪和大母鸡,背上或尾部开着一个扁形小口;身上寥寥几笔彩绘,桃红翠绿明黄,民间味民俗气浓浓的,温暖着平淡日子里孩子的心,但这些已是几十年前的事儿了。    
    潮汕最有名的是大吴泥塑,题材很广,有很复杂的人物造型,惟妙惟肖。童年里常接触的储钱罐或泥哨子等也是大吴一带出产的,应属于最简单一类的了。那时我居住的老街,常常见到有人挑担卖泥塑储钱罐的、小孩们就缠着大人买个大肥猪或大母鸡,高高兴兴捧回家去,此后,把大人给的分币一个个塞到肚膛里,积攒到整个沉甸甸的,就可以“杀鸡宰猪”了。这种泥塑储钱罐没有可活动的小门,要取出分币必须砸烂,是需要勇气的。我从小喜欢乡土气息浓郁的民艺品,觉得那粉底彩绘漂亮极了,先后有过大小几个储钱罐,我把它们陈列于窗台上,成了简陋的家居空间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说起储钱罐就想起我外公的一段轶事来。1963年外公从香港来老家探亲,一日他走出仁安街口,一看路边金凤树下的泥塑小摊,大大小小的泥塑猪泥塑鸡摆了一地,红红绿绿,琳琅满目,外公大喜,马上挑了一堆,付钱时却闹了笑话,西装革履的他绝没想到这么多泥塑才7角多钱,以为是7元多,结果推来推去半天才弄明白。外公买泥塑的笑话常常被家人提起,我想,作为游子又是作家的外公,他心里头一定溢满着乡情,所以这些土气十足的家乡泥塑才会让他如此心动。
    时过境迁,当年的泥塑储钱罐已难得一见,听说产量极少,每年只有在春节前一些乡镇的集市上偶尔看到,但制作已很粗劣,我听后颇为失望。现家里唯一那件还是摄影家翁先生好不容易找来的,果然已不及从前的生动。但没想到的是,不久前我却得到一件颇为精彩的大吴泥塑《华容道》,作者便是著名艺人吴维清。
    其实好多年前我就寻访过大吴村,后来又去了几回,第一次有潮州的同行陪同前往,轻车熟路,顺利地找到几位泥塑艺人,但在他们家中却没能看到大量的作品,很不满足,同时隐约感到这种传统艺术后继乏人的危机,从大吴村回来,心中不免为这已式微的艺术感到担忧。翻阅潮州群艺馆编印的《潮州大吴泥塑》,发现书中那些清末民初的精美绝伦的泥塑作品,却是收藏在台湾的私人博物馆中,不由感慨。
    所幸的是,我们看到大吴村里一位中年艺人还在孜孜不倦地探索着这门代代担传了700多年的的艺术,在吴维清并不宽敞的家中,三面玻璃展柜摆满了他的泥塑,五彩缤纷的,大多是“戏出”,讲述着自古以来老百姓所熟悉的悲欢离合的故事。他的工作台很小,显得窘迫,但从上面的工具和泥团,看出他天天在辛勤耕耘着。大吴泥塑有一套复杂程序,从挖泥开始,经炼泥、捏塑、烧坯和彩绘才完成,其工艺技巧又得下苦功才能练就,其中的寂寞滋味显然无法吸引今天的年轻人做出继承父业的选择。当然这个问题已不仅仅局限于大吴泥塑,许多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命运不也如此?
    吴维清赠我的这件泥塑,是《三国演义》中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当年赤壁大战,曹操被周瑜一把火烧掉87万兵马,之后败走华容道,镇守华容的关羽念其旧恩,放了曹操一马,这个故事在多种民间艺术中见到过,如今吴维清把它做成泥塑,这件作品由3个人物组成,红脸关羽白脸曹操和为增加气氛而塑的一个兵卒;个个形神兼备,人物的动态、表情、衣饰、兵器,每个细部都精心刻画,栩栩如生。  
    大吴泥塑历史上曾经辉煌过,涌现出像吴潘强这样的传奇人物和大师级的作品,如今大吴人还引以为自豪,当年整个村都以泥塑为生,经济繁荣,远近闻名。而今只有少数的艺人仍操旧业,发展尚在徘徊中。因此,欣赏这件泥塑才会感动,想到在吴维清家里看到他的一组花费数月才完成的表现民间生活情趣的新作,我感到,若多些这样执着的艺人,那就好了。    

你是本文的第1064位读者
来 源: 《汕头日报》2008-07-23
作 者: 雅舍和风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