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潮剧志》载,在清末民初,戏园未出现以前,潮汕的农村乡镇有不少的戏台,有广场搭台,也有临时搭的土台,供喜庆节目演戏用。神庙戏台系演戏与祭祀娱神相联系。庭园戏台是富家望族在其府第建筑戏台,择时聘戏演出以娱家人亲朋。商贾会馆戏台,供商务活动和联络乡谊演戏用。这些戏台,不少有楹联,现在看来虽不太引人注目,但仔细考究起来倒也挺有意思。 南澳关帝庙戏台有“千里路途三五步、十万雄兵七八人”。它通俗易懂,诠释了地方戏曲,对戏曲程式的虚拟化作了深刻地揭示。戏剧家焦菊隐说:“戏曲非常重视和相信观众的丰富想象力。演员只要心中有物,他就有把握把观众引到想象和生活记忆中去,使观众感到某种物体的存在。”基于这种认识,人们就会亲切地感到,演员千姿百态的表演,是虚中有实、余味无穷了。 有些楹联对戏曲愉悦人心的娱乐性讲得很透彻,有的群众常说:“今晚看戏散散心,娱乐娱乐。”就是这个意思。楹联“离合悲欢皆借境、喜怒哀乐尽真情”;“舞扇歌衫迷离扑朔、蜃楼海市富贵荣华”;“必问是假是真不免拘文牵义、只要有声有色便可悦且赏心”便属这类。 有些楹联对戏曲的功能说得淋漓尽致。例如楹联“藉古代衣冠实行宣传正义、娱今人耳目尤应力挽颓风”; “面目总非真借已证人由他做作、事情多不假观今鉴古要你思量”; “人要做好人,看古来极恶巨奸转眼难逃三尺法、戏岂是真戏,为世上前车后鉴放怀莫负片时间。”它们虽没讲上演剧目的具体内容,同时剧情也有所不周,但从总体说都隐喻“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报应的人生哲理,也体现人民群众“惩恶扬善”的审美理想,做到感人以情理、给人以激励。使观众看戏时,在得到艺术享受基础上的同时,也受到启迪和教益。其中有副观看喜剧的楹联妙趣横生、饶有余味。“台上笑台下笑台上台下笑惹笑、看古人看今人看古看今人看人”。这副楹联突出一个“笑”字,众所周知,“笑料”是丑角演员的美感特征,也是通向观众的纽带,从这个角度来看,它就把喜剧“寓教于乐”的功能和盘托出了。 在广场演戏,男女老少十分拥挤,有时出现混乱现象在所难免。下面的戏台楹联针对特定环境有的放矢,给观众友好的提示:“爱看早点来大文章全靠起首、要离慢些去好结局还在后头”;“你也挤他也挤此处已无落脚地、好且看歹且看大家都有下场时”;“看不真莫吵请问前头高见者、站得住便罢须留余地后来人。”这些楹联都把观众准时看戏不迟到不早退和遵守秩序展示得活灵活现。 (以上楹联均见《潮剧志》)。 古戏台楹联是戏剧文化的活化石,也是戏剧发展史的镜子。因此,我们绝不能丢掉农村这个大头,盲目地追求“城市化”。戏剧工作者要牢记地方戏曲可以说是民间艺术,要多关注、考虑新农村、新农民的欣赏需求。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