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康熙间,大埔县百侯乡有个读书人叫杨之徐,他自小聪明,长大不论策论和八古文皆精。杨之徐于康熙十四年(1675)中举人,二十七年中进士,三十四年(1695)任河南光山知县。 杨之徐有七个儿子,由于家教有方,多能出人头地。第三子缵绪,字式光,康熙六十年(1721)进士,选为庶吉士,改吏部员外郎,升监察御史。后因涉及一宗冤案被罢官。之后,曾主掌粤秀书院。不久,朝廷又起用他,历任松江知府、桂林知府、浙江金衢严道、陕西按察使等职。75岁卒。 第六子杨黼时,字式袞,号逊亭。乾隆元年(1736)进士,选庶吉士入庶常馆,散馆后授编修记名以御史用。乾隆三年戊午科乡试,杨黼时与编修沈昌同为山西考官。事后改任湖北黄梅县知县,在任“清白自矢,政清刑简”。后因疾病辞官,在家赋闲钓40多年。 第七子扬演时,字式显;号半崖。乾隆十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不久辞官归家,乡居讲学;他自撰一联贴于书斋云:“容膝易安,且喜藏书万卷;力田有获,何如教子—经。”潮州知府聘他主持龙湖书院。他又协助知府周硕勋重以《潮州府志》,还执掌过广西的秀峰书院和福建的鳌峰书院。 古代,被选为庶吉士者皆进翰林院,杨氏三兄弟皆是翰林,而同为一母所生,因此传下“一腹三翰林”的佳话。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