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曲演唱目前遍及我市城乡,是群众所喜爱的文化活动形式。在潮曲演唱中有些术语,也是人们经常听到或使用,但真正了解其内容和涵义的并不多。为此,笔者就所了解的略作简介,以飨广大潮曲爱好者。
   潮曲演唱是从潮剧派生出来的,目前演唱的也多为潮剧剧目中的唱段,故也有称之为潮剧演唱,实际上潮曲演唱还应包含词、曲重新创作的乐曲(如近期由李英群作词、陈鹏作曲的《问鉎牛》。)
   由于上述原因,因此潮曲演员的术语与潮剧是相同的。潮剧是由南戏衍化而来,是南戏的地方化,因此在其四百多年的历史逐步形成的术语中,既有原音乐文化的遗存,也有地方方言的诠释。此外,由于过去的潮剧艺人文化水平很低,因此有些术语只是凭实践的感觉定名或以约定俗成。
   目前的潮曲演员,仍保留以下三类术语:
   (一)中原音乐文化的遗存,主要有:
   “弦徽”,徽是一种标记。据资料介绍,古代的主要乐器古琴属无码乐器,为了便于演奏,在上端用红丝(一说为红绸》标明音位,称为“徽”,因此沿袭的“弦徽”就指定音。如“棚顶徽”是指潮剧舞台上所使用的F=1的定音(俗称“四空(孔)弦”。而演唱中如果音准美,偏高的就叫“衬进徽”,偏低的就叫“退徽”。
   “鼗舵(带)”,鼗是一种圆形小鼓。据介绍,在古代祭孔活动中就由这种小鼓带领,使整个活动有序地按统一节奏进行。因此,“鼗舵”就成了演唱或演奏中的节奏,如偏快就叫“抢鼗”,偏慢则称“坠”,而不按节奏就叫“无鼗无舵(方言音)”。
   “板眼”,这是全国戏曲沿袭古代的音乐节奏形式。据介绍,古代的乐舞有所谓“击节”,即以鼓或木板指挥节拍,此后沿袭在舞台上普遍以板定节奏,潮剧有“摇板”(即两片木板摇动产生的音响》和“辅板”(用一块木凿洞,击打时发出音响)。乐曲根据快慢的不同节奏产生“头板”、“二板”等板式;“眼”是指乐曲小段中控制节奏的弱拍(板为强拍),如头板为一板三眼,二板为一板一眼,三板则为有板无眼。故演唱时按节奏要求叫“对板”、“有板有眼”(俗话中还指说话有条理);而节奏掌握不好就叫“撞板”(俗话中延伸指碰壁)或“无板无眼”。
   (二)用潮州方言的形象化作比喻而产生的术语,主要有:
   “食弦”、“咬弦”,指演唱者与弦乐协调或溶为一体,以食和咬形容,故对跑调不协调的称“唔烧(相)食”或“唔食弦”(俗语中延伸为谈话合不来)。
   “咬字”、“做字”,指演唱中对唱词中的字要清晰,有韵味,以咬和做表现对字的处理要下功夫,所谓“字正腔圆”。
   “饱喉”,指演唱中声音要洪亮、饱满、充沛,就像填满了喉中。
   “有玉”、“有钟声”,指演唱者的声音音色好,晶莹剔透,纯净无杂质,就像玉一样;又指音色明亮,有共鸣,有金属声,就像钟声一样。
   “气位”,指演唱中乐曲需要换气的地方,尤其是一些曲句或拉腔较长的,中间要注意换气,而这种换气又要注意曲句或拉腔不中断,因此就形成了气位。
   (三)在实践中产生的“大经验”,术语多为难以理喻的约定俗成,主要有:
   “落喉”、“归条”,指演唱时声要落喉,不能用“嘴皮”;声要归条,不能散。如果仅从字面了解,则容易产生磨擦声带的错误方法。其实这两个术语都强调以气发声,因为只有以气带声才能产生“落喉”和“归条”的感觉。
   “直喉”、“反喉”主要是指行腔中要注意强弱、柔和、圆润,因此不能直唱而要反,形成有起伏。
   “甘(含)咬”,指演唱时要用唇和齿,含指唇,咬指齿,只有同时用唇和齿才能使曲调清晰,因此对于演唱中含糊不清的谓之“无甘咬”。
   “实声”、“双拗”,指潮曲演唱中的两种发声。因潮剧演唱为童伶制遗留,较一般发音高八度,称“实声”,反之按低八度的平常发声称“双拗(笔者怀疑是“松喉”的谐音)。
   “做越”,指戏曲中的拉腔,也是戏曲唱腔中的主要特色,但因何称“越”?笔者曾请教一些老艺人,均未能作解释,因此怀疑为某种谐音而后约定俗成。
  
  

你是本文的第1035位读者
来 源: 《潮州日报》2008-09-10
作 者: 东人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