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面”,古法美容渐行渐远 文化习俗 图1张
    挽面又叫“开脸”、“绞脸”,古时候是女性出嫁前要进行的一种仪式,后来发展为一种较为流行的美容方式,受到许多女性的青睐。
    随着科技物质水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美容品、美容院进入人们的生活中,而“挽面”这种传统的美容方式渐渐被取代,“挽面”这门手艺也面临着可能失传的窘境。
    挥动纤指“挽”回美丽
    现如今鮀城还从事挽面这一行当的人并不多,记者多处寻访才在外马路旁看到一块挂着“挽面”的广告牌,兜兜转转才找到了这位挽面的艺人邓玉枝。邓玉枝说,这是她的家,她平常就在家里给人挽面,打发点时间。
    找她挽面的,多是熟客,有的则是像记者一样看到广告牌找过来的。大家来的时间很随机。多的时候一天有十多人,也有时候一整天都没有客人上门。有时她正打算去菜市场买菜,就有熟客来找她了,有的老奶奶甚至早上6点多去逛完公园后就过来了。
    就在记者采访期间,邻居青姐过来找邓姐挽面。两人相对而坐。邓玉枝先用橡皮筋把青姐的刘海束起,露出额头,然后将整个脸擦满香粉。擦香粉,是为了去除脸油,挽面时才比较顺滑。这种香粉据说是老一辈人美容、洗脸的用品。
    擦完香粉后,用眉刀细细地修整眉毛附近的杂毛,再拉起身旁杯子里泡着水的棉线,在食指上绕了两匝,右手拇指和食指撑开让线成“8”字形,线的一头用牙齿紧紧咬住,左手握线与右手配合着一上一下灵活地在脸上扯动。先是在鬓角附近的杂毛细细剔走,然后又在脸部上下一松一弛地拉扯。拔完杂毛后,又换了较细的棉线,用来拔出一些细小不易察觉的毛发。全程大约十几二十分钟。
    邓姐告诉记者,如果遇上年纪较大的老奶奶,脸上的肌肉间沟壑较为明显,就得用手指将细纹撑开,小幅度地拉扯棉线,才不会划伤脸上皮肤。
    传统手艺谋生艰难
    说起“挽面”,邓玉枝与它结缘已经几十年了。今年40余岁的邓玉枝老家在普宁,从小就已经看着曾外祖母在为周围的亲朋好友“挽面”。那时候,“挽面”并不是作为谋生工具,而是一种流行的美容方式,周围的邻居朋友知道邓玉枝的曾外祖母有这门手艺,都来找她“挽面”,作为报答就给她送一些猪肉、鹅肉、鸡蛋之类的食物来作为感谢。刚上小学的孙玉枝在耳濡目染中也慢慢学会了“挽面”,有时家里来挽面的人多了,曾外祖母和妈妈忙活不过来时就会叫她过去帮忙。
    结婚后,为了照顾家庭辞去了工作。后来孩子们纷纷上学,她生活开始变得清闲,她为了打发时间,开始在家里给人挽面,这一“挽”就是十几年。但她表示,“挽面”对自己更像是一种闲暇消磨时间的娱乐方式,要靠这门手艺来养家糊口的话很困难。所以即便她的大女儿也会“挽面”,但她并不想女儿靠这门手艺谋生,而是希望女儿读完大学后能找份好工作。
    旧时“挽面”棉线自制
    挽面的工具很简单,就是细棉线。但也有讲究。别看棉线很柔和,如果力度掌握不好很容易割破皮出血。邓姐说,过去曾外祖母给人“挽面”用的线都是自己用苎麻杆制作而成的,韧性很好。苎麻是一种纤维作物,叶片呈圆锥形,是潮汕地区常见的一种纺织原料。
    记忆中,家中就植有苎麻,曾外祖母将成株的苎麻叶片剥落后折断,从折口处剥除外层的皮,留下内层的皮再撕开成为细长状就可以直接作为线使用,用来缝补衣服柔韧性极好。那时候他们“挽面”所用的细线都是用苎麻所制。后来苎麻慢慢被淘汰,她就在织线中挑选出较为适宜的纯棉线。
    ■视点  男士也爱“挽面”
    古时候,女性是不能随便“挽面”的,得等到出嫁或者举行“出花园”仪式时,才能享受这种奢侈的美容方式。
    现如今,挽面的人群也开始有了变化。一开始多数是30、40岁的女性会保留挽面的习惯。现在慢慢也有一些背着书包的中学生来找她“挽面”。
    而原先跟挽面“绝缘”的男士,如今也成为“挽面”这一行当的新顾客。他们多出于好奇尝试一下。之前就有一对老夫妻去找邓玉枝挽面,结果老奶奶怕疼只挽了一次,反倒是陪着去的老爷爷尝试了一次之后喜欢上了,现在不时都会去挽面。
    男士挽面,其实更像刮胡子。几年前就有一位家住陈厝合的阿兄去找邓玉枝用挽面的技术刮胡子。他原本用的是剃须刀,可是剃得越勤,胡须长得越快越浓密,所以才想试着挽面。邓玉枝说,挽面是用线把脸部的杂毛连根拔起,这样的方法能破坏毛发根部的毛囊,影响毛发生产环境,使得毛发长速度减缓,甚至不再生长,所以用来刮胡子效果也很好。因此,有一小部分上了年纪的男士,为了脸部整洁美观也会去挽面。

你是本文的第734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都市报”2014、5、31
作 者: 周晓云、魏青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