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海内一个潮汕,海外一个潮汕。作为连结海内外潮人的精神纽带,潮剧自明代逐步形成以后,不但一直植根潮汕,而且长期枝蔓海外,开花结果,在异国他乡交织成一道独立不倚、绚丽多姿的文化风景线。如今,在海外,潮剧更是焕发出勃勃生机———华侨纷纷成立潮剧团,经常组织排练和演出;广东潮剧院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潮剧热”;年轻一代的潮人在父辈的影响下,也爱上了富于家乡气息的潮剧文化……

    潮韵乡情,在袅袅潮剧乐音中,融合、共鸣、升华。

    随红头船足迹唱遍海外

   “潮剧在海外流传的历史久远,地域广阔,积累深厚。”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陈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

    陈骅介绍,潮剧这一潮人文化的重要载体,17世纪下半叶就随潮汕移民开始向海外流播。当时它在泰国大城的街头及皇宫演出,被认为是迄今为止中国戏曲在海外传播的最早记录。进入19世纪中期以后,潮汕连续出现大规模移民浪潮,潮剧便沿着潮人外迁的足迹,由职业戏班和民间艺人带至南洋,在各地操同一方言、传承同一风俗的潮人群体中产生广泛、持久的社会反响。到了20世纪30年代,南洋一带还曾出现数十个潮剧班社同时在各家戏院日夜鸣锣竞技的情况,尤其是在潮人相对集中的泰国、新加坡等地,这期间更是分别出现长约10年的潮剧演出鼎盛时期。

    为什么潮剧得以长期不断地在海外传承?陈骅认为,这是基于潮人共同的历史、文化渊源及其文化特质、品位。潮剧的文化底蕴、气质、神韵直接对应着潮汕特殊的历史、地理和风尚,又融汇潮汕本土戏剧、音乐、舞蹈等表现形式,尽呈潮汕的乡土气味和潮人的民族风采。以潮州方言演唱的潮剧,始终成为海外潮人的“生命故园”的一种象征符号,不管他们身居何处,从事何种行业,每次看潮剧听潮曲,就如置身故乡,倍感亲切,真切感受到故乡的气息和传统文化的根脉,引发他们的“根”的思恋。

    海外潮剧团各显风采

    潮剧植根于民间,为广大群众所接受、掌握和流传,以其内容的通俗化、形式的大众化、流传的俗行化,深得海外潮人的喜爱。自从流传到海外后,除了有职业戏班、剧团经常演出外,民间业余的演唱活动早已有之,生生不息、从无间断。这些团体致力于潮剧在海外的生存传播,展现着各自的风采。

    泰国是潮剧海外演出最早、最兴盛的国度,也是潮剧的第二故乡。潮剧跟随潮人乘红头船进入泰国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至1930年前后,以曼谷为中心形成了海外潮剧基地,潮剧戏班多达20余班。目前有几十个职业性或半职业性的戏班。在曼谷街头,还不时可以听到潮剧委婉的唱腔。

    新加坡的潮剧表演团体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在丰富当地民众文娱生活和推动潮剧潮乐的传播方面作出重大贡献。

    多年来,潮剧在新加坡一直被纳入国家的文化发展规划,当地的潮剧表演团体经常被安排参加大型文艺活动,并不断响应国家号召,将潮剧带到各民众联络所,扩大潮剧的影响。

    法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地的潮剧业余表演团体在维系潮剧的生存和促进传播方面,也有着出色的表现。1986年在“巴黎潮乐研究社”基础上建立的“法国潮州会馆潮剧团”,曾赴瑞士潮州同乡会、比利时潮州同乡会为潮汕乡亲演出,也曾组团参加在汕头举办第一、二届汕头国际潮剧节。该团还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与潮汕剧团、戏校等的联系和交流,使艺术水平迅速提高。

    以戏会友屡掀“潮剧热”

    每次广东潮剧院到海外演出,当地就会“爆发”一票难求的盛况,“潮剧热”“高烧不退”。近年来,广东潮剧院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开拓海外潮剧市场,努力推动潮剧走向世界,为弘扬潮汕文化,敦睦乡情乡谊,促进汕头与海外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往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每次出国演出,广东潮剧院都会根据各国、各地区观众的“口味”,竭尽全力打造精品剧目,以适应观众的需求和喜好,并通过这些精品剧目展现潮剧的崭新面貌,将潮剧改革与发展的新成果呈现给海外观众,让海外的“新观众”欣赏、接受面目一新的剧目,培育新一代潮剧观众。同时,广东潮剧院特别注重团体演员阵容的强盛和齐整,老、中、青结合,国家一、二、三级演员齐上阵,使舞台充满活力,并有意识地推出著名潮剧表演艺术家姚璇秋、张长城、方展荣、郑健英等登台献艺,使潮剧在海外引起名人轰动效应。三年来,广东潮剧院在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开拓海外潮剧市场方面效果显著,一、二、三团共出国(境)演出12团次。

    潮剧感动潮人,潮人热爱潮剧。在海外乡亲眼里,潮剧是连结海内外潮人的精神纽带和桥梁,而广东潮剧院就是文化交流、联系乡情的亲善使者。在这种“乡情浓于酒”的热切交往中,潮剧事业得到了有力的推动和发展。

    潮剧新人茁壮成长

    潮剧的发展需要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可喜的是,在海外,由潮人后代所构成的一批潮剧新人正在茁壮成长。尽管他们生活在与家乡截然迥异的文化氛围中,却有着浓烈的寻根意识。在学习潮剧的过程中,他们表现出了一种对家乡传统文化的珍惜和热爱的拳拳之心。

    新加坡戏曲学院心期致力于在大专学院与学校展开艺术教育活动,为青少年提供认识和学习戏曲的机会。学院的潮剧老师蔡碧霞告诉记者,学院约500名学生中,有4成多是潮汕人的后裔。父母将他们送到这里学习潮剧,就是希望他们能够在家乡的传统文化中“寻根”。由于孩子们从小就说英语,对家乡话不熟悉,练戏时还要在剧本上用英语拼出来,一个字一个字地学。或许是心中潜在的寻根意识使然,孩子们竟然对潮剧特别感兴趣,在老师的引导学得很快,演得像模像样,这让同为潮汕人的蔡老师感到欣慰:“这让我看到了潮剧在新加坡的光明前景。”如今,孩子们已经能上台表演传统潮剧《刺梁骥》等剧目了,下个月还将在第三届国际潮剧节上亮相,向家乡人民汇报他们的学习成果。

    在潮剧新人茁壮成长的同时,一批青少年“潮剧迷”也在悄悄地崛起。蔡老师说,每回他们到新加坡各中小学进行潮剧艺术推广,总是有一大批青年观众早早就到场守候,演出过程中掌声不断,十分轰动。这样的场景,在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法国等地也经常出现。法国潮州会馆潮剧团的蔡汉华先生告诉记者,每次剧团演出,他就注意到台下有不少随父母前来观赏潮剧的10来岁小观众。他们均为在法华侨的第三代。蔡先生说,看潮剧、听潮曲,能让孩子们认识、了解家乡的文化,培养对故土的感情。

你是本文的第1776位读者
来 源: 《汕头日报》2008-10-30
作 者: 杨可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