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 爱情神话演绎的节日

    七夕是我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一个由爱情神话演绎的节日,是最具浪漫色彩的民俗节日,也是国务院公布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后的第一个传统节日。在刚刚过去的7月31日熏汕头市民迎来有着“中国情人节”之称的“七夕节”,整个城玫瑰飘香,过惯“洋情人节”的汕头市民大过一把“中国情人节”瘾。可与往年不同的是,由于闰七月,今年将有两个“七夕节”,在接下来的8月30日,市民又将再次迎来“中国情人节”,这对有情人来说,肯定是件美妙的事。

    阿婆生 潮汕妇女育儿有方

    七月初七“七夕节”,在惠来葵潭镇等地,人们只称此日为“阿婆生(生日)”,也有一些地方称之为“公婆生”。

    阿婆,相传乃古时(有一说是宋代)潮汕的一位妇女,因爱惜四邻婴幼,并乐为街坊看管小孩,且在哺儿育女和调教孩子方面有一套独特的本领,深受大家的爱戴,美名渐渐远扬。因当时宫中有一皇子(有说是宋仁宗)出世不久,便日夜啼哭,小生命危在旦夕,众大臣及御医们都想不出好办法,皇帝更是乱了套,遂张贴皇榜招募民间贤妇进宫医治皇子。消息很快就传到这位潮汕妇女的耳中,她决定上京试一试。皇太子在她的悉心护理和调教下,病好了,人也规矩了,不再吵闹啼哭了。皇帝龙颜大悦,便御驾亲临,想加封于她。正在喂哺护理皇子的她,不知皇帝驾到,一时慌乱了手脚,情急之下便一头躲进皇子眠床底下,顿时昏了过去。等到皇帝知晓,她已气绝了。皇帝深为痛惜,遂嘉封她为少年儿童的保护神,主管人间婴幼儿的生命和健康,并尊敬地称呼她为“阿婆”(民间俗称为“眠床脚婆”)。相传阿婆是在七月初七日死的,是日按理应是忌日,但民间却称此日为阿婆成为神的生日(民俗讳死)。这一天,有孩子的家庭,便将阿婆的灵“请”至家中供奉祭拜,一直供奉到孩子虚龄十五岁。

    阿婆的神位一般是供在孩子睡觉的眠床下。据说,孩子在这位阿婆的调教和护理下,其胆量会与日俱增,孩子日后走出在父母抚育下如同草木芳菲的“花园”之后,到外边的广阔地方去,就不会畏惧胆怯,停滞不前了。因此,阿婆在潮汕人心目中并不是神,而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奶奶。

    出花园 潮汕民间的成人礼

    潮汕地区一种独特的成人礼俗——出花园。有15虚岁男女孩子的家庭,要在农历七月初七“乞巧节”,或另择日为孩子备办三牲果品拜别公婆神,表示孩子已经长大,可以走出花园,不再是终日在花园里玩闹的孩童了。其仪式是将三牲果品合凑成四件、八件或十二件,陈置在俗称“胶掠”上,请出公婆神的神炉,由“出花园”的孩子跪拜,拜毕,以后就不再拜了。“出花园”的孩子要穿新衣,穿红皮屐,男孩要吃公鸡头,女孩要吃母鸡头或鸭头。澄海、潮安、饶平等地习俗要用12样鲜花泡水给“出花园”者沐浴,揭阳、普宁、惠来等地要让孩子吃猪肠猪肚,俗称“换肠肚”。中午进餐时,“出花园”者坐首位,家人祝贺他长大成人。

    为什么选择七月初七“出花园”?汕头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民俗学家郭马风告诉记者,“牛郎织女”的故事中,织女是天宫有名的巧女,人间妇女都在七月初七这一天晚上,趁她离开天宫与牛郎相见的时候,向她献上水果、凤仙花,乞求智巧,因此七月初七也是中国的“乞巧节”,选择这一天“出花园”,其寓意也在个“巧”字。就是父母指望儿女长大后,能出类拔萃,聪颖灵巧,成为栋材。但潮汕古代是否有过“乞巧节”,目前尚无资料可考。

    郭马风说,粤东地区的潮汕人与客家人均有“出花园”的礼俗,所不同的是客家人是在16虚岁时举办。古时经济落后,迫使少年人需提早走出家门,为家庭生计做出贡献。潮汕有句俗语“十五成丁,十六成人”。

    中元节 潮人尽显行善之意

    在潮汕人心目中,中元节的隆重仅次于春节和清明。对历史的崇敬之意,对祖先的缅怀之情,在潮汕人质朴的情感中汹涌奔流。人们通过种种特殊的祭拜方式,将这种情感释放得酣畅淋漓。

    农历七月十五日,称为“中元节”。中元节潮俗称“鬼节”、“七月半”、“祭孤”,潮人有祭祖、抢孤、放焰口、演戏、游灯等民俗活动。

    潮汕华侨众多,死于侨居地而无子孙祀拜者,被乡亲视为孤魂。潮汕“中元节”多有施孤普渡之俗,以尽行善之意,延续至今。中元节此日,人们往往会在街头巷尾搭起法师座和祭孤堂,设起普渡坛。普渡坛中央悬挂着“盂兰盆会”的横幅或三官大帝像。抗日战争胜利后,人们还增添了一块“抗战阵亡将士”的灵位,招请那些为保家卫国、抗御外敌而牺牲的战士。祭拜后,主持人便将祭品等向棚下抛掷,让那些贫苦者抢夺,这叫做“抢孤”。据记载,清代潮阳祭孤时,还出现买犁耙、水车、家具,甚至买下穷家女孩子,分别写在纸片上,施食时把纸片撒下,买不起家具或娶不起老婆的可以凭单领取的现象。潮汕的施孤普渡,不限定在中元节这一天,各乡村择日施孤,不过这一天是正日,比较隆重。近几年来,潮汕不少乡村中元节施孤普渡已较前大为简化。此日午后,人们纷纷抬凳搬桌,放在家门口,然后将祭品放在上面,祭品上遍插香火,拜后将香火插满沟边路旁,含有遍济四方之意。过去,潮安等地中元节此日午后,小孩子忙着赶制鲤鱼灯,他们要模仿上元(元宵)节游灯,做一个小小的游乐。不过,七月十五给人们认为是“鬼节”,因此这一夜,大人不准孩子在附近游玩至深夜,而且要早点睡觉,这样,在游灯戏乐上,不免披上一层灰色的阴影。关于中元的种种传统禁忌,民俗学家认为,其实一切顾虑都是不必要的。意外事件是偶然发生的,跟农历七月没有必然联系,将偶然当必然,这种思维方式会导致极端谬误。

    郭马风告诉记者,现今,中元节很多迷信活动在潮汕已成为历史陈迹,施孤普渡活动也已简化,而盂兰胜会在潮人聚集的泰国、马来西亚、印尼、港澳等地仍很盛行,这与旅外潮人重视纪念客死他乡的乡亲和超度孤魂野鬼有很大关系。

    其实,不只中元,许多传统节日都在发生着变化,有的淡化,有的更浓郁,而有的则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内涵。每一种习俗都是一块块跳动的文化胎记,记录着这个时代的鲜活情感,在传承中变化,在变化中传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至成为历史……

你是本文的第1174位读者
来 源: 《汕头特区晚报》2006-08-10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