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妈宫和关帝庙是并列的两个建筑。“老妈”是潮汕人对海神“妈祖”的尊称,老妈宫也就是在中国沿海普遍见到的天后宫。 老妈宫和关帝庙所在的位置是外马路头,现在距离海滨有500多米。在明末清初的时候,这里是滨海的沙滩。渔民从这里出海,回来在这里晒渔网。女人们也经常在这里集聚,一面织渔网,一面等待亲人出海归来,逐渐形成了居民点,这就是汕头最早的雏形。清嘉庆年间(公元1796年前,已有200多年历史),人们在这里修建了天后宫和关帝庙。渔船出海和潮人过洋,都要在这里拜别祭祀,乞求平安,包一点香灰和泥土带上,以示对故乡的怀念之情。这就成为汕头开埠前最早的建筑,也是早期潮人华侨回来寻根的标记,具有很重要的纪念意义,被列为汕头市文物保护单位。 为什么当初要建这两座庙呢?这与潮汕文化的源头有关。 汕头开埠时的居民主要由三种人组成:外来移民、本地海民和本地山民。他们信仰和崇拜的代表分别是关羽、妈祖和三山国王。供奉这三种神的大小庙宇遍及潮汕城乡各地。这三种神的共同点,都是属于英雄崇拜。 三山国王是山神,主要是山民信奉。这里是海滨,所以就不供。 关羽是山西解州人,三国时候蜀国的重臣和缔造者之一,由于《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宣传,以忠勇信义被后世奉为神。山西人善于经商(晋商),并开创了中国的金融业。山西人走到哪里,就把关羽的崇拜和雕像带到哪里,作为自己精神上的保护神。由于提倡忠义既符合封建统治者的利益,也符合老百姓的需要。道教尊其为关圣帝君;佛教尊其为护国明王佛。而由于满族人奉其为战神,清朝统一中国后便用行政力量在全国推广,使关帝庙遍及中国各地,与供奉孔子的学宫并称“文”“武”庙,在清代列于官庙地位。明代潮汕地区有大量人口移入,他们主要是从山西、河南开始,经福建莆田中转,逐渐发展到潮汕的。他们在迁移流动过程中,讲究“义”最为重要,来到潮汕后,关羽就成了他们的精神寄托。 海神妈祖是宋代以后出现的。原型是福建莆田湄洲岛上的渔民女儿林默娘。传说她坐在家中便能遥知海上的情况,几次灵魂出窍到海上救助危难中的父兄和乡亲们。因此被后世奉为海神,尊称为妈祖,被封为天后,也称天妃。究竟林默娘有无“特异功能”,现已无从考查,但是妈祖的出现是符合规律的。古代在海上作业危险性和偶然性都很大,人们需要精神上的保护。而天下之至爱、能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就是母亲。因此,人们尊其为妈祖。潮汕和福建是近邻,最早崇拜妈祖是很自然的事。 历史上老妈宫曾多次重修扩建,其中规模最大的应数1992年。当地民间专门成立重建理事会,海内外乡亲踊跃捐款100多万元,不到一年便竣工,重现了昔日的金碧辉煌。1993年农历三月廿三妈祖诞辰日,老妈宫隆重举行落成庆典,盛况空前。重建后的老妈宫建筑面积扩大一倍多,依山傍海,典雅恢宏。整座建筑共二进,宫前建有朝圣厅,气宇轩昂;宫内殿堂正中供奉着高大的妈祖神像,庄严慈祥;左右则分立着地母娘、注生娘神像。 老妈宫和关帝庙的金木雕,共贴有20万页金箔,堂前一对磐龙石柱,悬刻的蛟龙立体附于柱心,还有腾空云端的八仙造型,是汕头少见的石刻佳作。庙内木雕更加丰富,有《西游记》等故事和林默娘的行善传说,屋顶悬塑起13出嵌瓷潮剧戏出,重现了《盗仙草》、《封金挂印》、《孔明借箭》、《罗通扫北》等画面。妈祖的神位和“千里耳”、“万里望”诸神,镂刻得神韵十足,充分反映了潮汕传统工艺的华光异彩。 现在,海外潮人回乡,看到汕头新貌,虽然高兴,却觉得陌生;看到了老妈宫和关帝庙,就像见到了久别的亲人,缅怀先祖的情怀会油然而生。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