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西岐话古今 最新 图1张

    西岐据说是其前人借用周文王住居“西岐城”而命名,至今还流传有“西岭瑞龙思孔圣,岐山祥凤应文王”的年联。传说以前西岐村地理如蟹地,故用108幅寨墙围成蟹壳状村寨,并设有东、南、西三个寨门。今天的西岐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
    西岐村位于榕城南门外5公里处,东接古溪市、永东村,南接禄宜村,西至紫峰山,北邻高湖村,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
  西岐据说是其前人借用周文王住居“西岐城”而命名,至今还流传有“西岭瑞龙思孔圣,岐山祥凤应文王”的年联。在历史上都属于郊区乡村的西岐村却建有“城隍庙”,供奉着“城隍爷”,这一特殊现象也较难考证,或许也是因为文王的住居——“西岐城”的缘故。因“岐”和“边”潮语近音,古时有外人把“西岐寨”叫成“西边寨”。
  据传,宋绍兴元年(1131),古溪始祖从福建莆田迁来揭邑官溪都居住,创寨坛头,后移居到古寨竹栅内养鸭母。古有“未有古溪陈,先有周刘曾”的传说,说的就是古溪陈姓先祖来此定居之前,这里已经居住着周姓、刘姓、曾姓等人家,古溪始祖在坛头(现属永东村坛头联社)一带居住,沿着溪河放养鸭母,与周、刘、曾姓人家交往甚好,为阻拦鸭母不至于到处乱闯走失,经外姓人家同意,用竹篱笆围些场地让鸭母夜间停歇。然而,奇怪的事情发生了,陈姓先祖发现一百只鸭母一夜间居然下了一百多个蛋,而且一夜又一夜,总是如此神奇。陈姓先祖认为这是块风水宝地,于是,就想方设法继续与外姓人家搞好关系,并征得他们同意,在此创基定居繁衍。沧海桑田,如今只留下陈姓人家。
  西岐是古溪陈姓衍支,西岐的古寨围内,是古溪陈姓先祖创寨坛头之后,发祥于斯的摇篮。传说以前西岐村地理如蟹地,故用108幅寨墙围成蟹壳状村寨,并设有东、南、西三个寨门。古寨寨墙是古溪十二世祖所建,至今历经400多年的风吹雨打,虽显苍老,但却坚固如初,犹如一道固不可推的城墙,保卫着西岐人民一代又一代繁荣昌盛。西岐古寨曾留下许多神奇的传说。据说,解放前曾有卫兵用枪对着寨墙练习射击,仅能在墙上留下几个深1厘米多的小洞。在明末时期,曾有军贼破寨抢掠,寨内百姓往南门逃走的大多都被军贼杀害,而逃向东门出去的都得以生存。于是,东寨门是吉祥之门,当地人举办婚姻嫁娶等喜庆事总要走返此门,图个祥瑞如意;而南门则为丧事行走之门。不知在哪年哪月,一只神鸟将一粒神奇的榕树种子,撒落在古老的东寨门石横梁上。现在,榕树高5米,冠幅7米×9米,腰围约3米,古老而苍翠,天然而奇崛,让古老的西岐寨门戴上希望之绿冠,献瑞于古溪大地。在南门外寨前溪中还有一处奇特的自然胜景,就是与蟹壳古寨相接应的蟹嘴和蟹目石,中间有三块石合成嘴形的是蟹嘴,两边不远之处各有一块巨大石头耸立在溪中,犹如一双明亮眼睛的是蟹目石。
  西岐村西侧的“龙珠马寺”更是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该寺创建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龙珠马寺殿宇庄严,错落有致,风景幽雅,香火颇旺,是揭阳市一处佛教旅游胜地。
  西岐村早在清同治年间(1862—1874),就办有西头书斋,民国10年(1921),直正公祠落成,成为西岐村第一所小学。近年来,为弘扬传统文化,西岐村党政对文化设施建设舍得投入,不断配套完善文化设施,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文化网络。现建成拥有教学楼2幢、礼堂1座、占地20多亩、建筑面积近6000平方米的“西岐小学”,建成三层楼高,可供200多名学生同时使用的“西岐幼儿园”,还建成占地5000多平方米的计生广场、占地7000平方米的凤鸣小公园和300多米长的中心沟畔绿化长廊等等。前不久,投资200多万元,楼高5层,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的“西岐文化中心”大楼也已屹立在西岐的大地上。为秉承文化传统,培养文艺人才,在配套完善文化设施的同时,组建100多人的少年锣鼓队;创办老人潮乐社和鼓乐、潮剧艺术培训班。西岐村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底蕴积淀深厚,近年来,西岐村在力促三个文明建设方面不遗余力,多次获到省、市级“文明村镇”称号,今年还被省社科联授予“广东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更是揭阳境内唯一一个被评为“全国文明村”的郊区乡村,这些都是对西岐弘扬古今文明的最好肯定。

你是本文的第1458位读者
来 源: 《揭阳日报》2007-05-15
作 者: 方伟标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