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茶三酒四”,说的是喝茶最好是三个人,喝酒呢应当是四个人。喝茶,在这里指的是潮汕的工夫茶。据说,咱泱泱的茶叶大国,论茶道,可以跟日本茶道媲美的却只有潮汕工夫茶了。而“三个女人一棚戏”(潮语),说的却是女人话多。茶炉一烧开,两三个女人凑过来,从暹逻(泰国) 到猪槽,谈天说地,扯来扯去,于是,才产生了一系列话题。
民以食为天
  炎夏的暑热,使得家里整日风扇转个不停。茶罐里的茶叶告急,这两天没空去老市区买,那边有许多有名的茶叶店。我喜欢喝乌龙茶,冷落了那罐凤凰单丛茶,现在乌龙茶断粮,只好把单丛茶拿出来,谁知道有个发霉的味道,马马虎虎冲了两泡,终于决定放弃了。幸亏老公拿来了两包赤菜。
  潮汕的赤菜都产于南澳,那是一种海里的藻类植物,外边卖的都是干品,呈赤色,可能名称由此得来的吧!整株像小小的植物,更像缩小了的树丛,有“树头”,然后像树一样长出繁密的分叉,这丝丝细小的米粉般的东西,可以想象在海底的礁石壁上它是如何像一棵小植物般蓬勃生长。可能是因为它开采艰难吧!据说要游到海里的礁石上,爬到那光滑的石壁上采。所以赤菜很贵,一丁点儿就几十块钱,况且这东西也不是那么普遍。但干品的赤菜很轻,分量多,三几两的赤菜就很多了。
  我们用三个指头抓一小把,放在杯子里,加上冰糖,用开水冲泡。杯子里的赤菜慢慢融化,用筷子或是勺子搅匀,变成很粘稠的东西,杯子里有沉淀的微小沙粒。喝起来清甜无比,很是解渴,餐馆里一杯五到十块钱,但赤菜放得少,特别淡;家里调制的经常多放了许多赤菜,所以口感特爽,舌尖可以感受到些微类似凝胶状的东西。
  因为这东西能健肠胃,以前朋友曾送给我一点,很是珍重,只有在孩子肠胃不适时才冲服。如今手头有两包,于是放开大喝特喝。
  其实这东西应该常喝才有效果,肠胃不适时用于治疗效果不是那么明显。孩子这段时间脾胃不好,药物治疗不如食疗,我就这样来试一试。
  南澳的后宅鱿鱼据说也能消积。鱿鱼也是干品,要用时先用水浸泡,切成薄片。白萝卜切段先煮,快烂时加上鱿鱼片。鱿鱼萝卜汤对小孩子食积很有疗效。还有一个诀窍,说是浸泡鱿鱼的水不要倒掉,就这去煮萝卜,熬出来的汤特别鲜美。我试过,并不假。
  我嗜吃海鲜。这有点上瘾,因为如果几天没吃到,心里边就痒痒的,那种滋味就像瘾君子,特别是腌渍过的海鲜,个中特殊的滋味是内陆的人所无法理解的。
  汕头盛产海鲜,什么螺啊贝啊都可上盘当菜。有一种壳很薄的叫“鹩鹪”的,就是腌渍的上品。买来的鹩鹪先放在水里养,让它吐净沙子。然后用剪刀剪去两瓣壳之间突出来的韧带,这样腌出来它才不会“开口”。用粗盐腌渍个把钟头,中间还要不停翻转。倒掉腌出来的水分,加上酱油葱末辣椒蒜瓣再腌渍。味道已经出来啦!就这佐饭佐菜,比什么都可口,一瓶能吃上好几天。
  而腌渍墨鱼就更容易。把新鲜的墨鱼掏去墨和内脏,洗尽、晾干水分,用大把大把的盐腌渍,装在瓶子里,什么时候吃就拿一点出来,蘸点辣椒醋,特别的下饭。腌渍虾子的原理相同,你随便问一个从海边来的大婶,她都会给你说上美美的几道。有许多居在城市的海边人,他们都改不了这样的习惯,非在市场买一些来自己做做不可。
  潮汕盛产各种小菜,家家户户都会来一两种“杂菜”,河里的、海里的、地上的、树上的。这里亚热带天气比较炎热,食物不易保存,加点盐腌渍能够保存几天甚至更长时间,这或许是潮汕地区小菜形成的原因吧!
绿豆糕
  午后闲来无事,翻看张爱玲散文集。一篇《草炉饼》,把夏日午后的寂寥驱走了,把我的食欲给提了起来。我撇开沉重的学术论文,使劲地提起呼吸,像闻到绿豆糕的芳香。我不识草炉饼,却馋潮汕人的糕呀,饼呀等小吃。昨天路过市场,有小贩摆卖绿豆糕,装在透明的塑料盒子,一小盒就要四块钱,买者甚众,原来今天七月半,潮汕传统的节日。
  潮汕人的节日多,除了例行的初一十五之外,什么“公”生“妈”生的特别多,拜这些必须供奉粿品,于是潮汕的糕呀饼呀就相应地种类繁多。我从来不曾记住那些民间节日,记住的只是节日里的糕点,就象绿豆糕。
  潮汕地区数澄海人最擅做这些糕点:白色的米糕,绿色的绿豆糕,黑色的芝麻糕,其中尤以绿豆糕最好吃。米糕入口有米的粉状,比较松散,芝麻糕呢,可能芝麻的香味比较浓,没有绿豆糕的清爽。我对绿豆糕总是情有独钟,它口感幼腻、滑润、清爽,吃了一块,就非要吃第二块不可。学生时期,宿舍里有澄海籍的同学,逢年过节总是从家里带了各种糕仔,分给同学吃。那时候,这些东西无异是佳肴,吃了,好想再要,可毕竟不好意思,可真叫吊胃口。于是,那种滋味,挥之不去。后来,居然在汕头这城市里发现了挑担卖的,虽然价钱不菲,可还是毫不犹豫地买了一斤。我喜欢用“斤”论“两”的,喜欢叫卖者说是自家做的,不喜欢整盒漂亮的包装,工厂或手工作坊里机器批量生产,没有家庭的味道,就失去了那种韵致。
  不过,品尝之后仍然觉得欠缺点什么。直到有一次在朋友家,她拿出从澄海老家带来的糕仔招待我们,我才尝到那久违的感觉:这才是正宗的潮汕风味小吃。朋友道起糕点,也扯起乡情:“我外婆做这些小吃最拿手,我们那里上点年纪的,谁都会做,一般妇女都会。”
  过年时去澄海农村另一朋友造访,看到油粿、酥饺等风味食物放在竹编的篮子里,见我喜欢,他们都热情地招呼我们一家品尝,让人更感潮汕味的浓烈。谁都知道潮州菜好吃,不知道潮汕风味小吃,其实更馋煞人。就像在泰国、新加坡的潮籍归侨,回到潮汕就非要点这些粿品一样。只有看到这些,即使在广州、在北京的潮汕人马上找到一种归宿感。
持 家
  妇道人家持家,总是节俭,即使是男人,持家久了,也喜节俭之道,这是人性使然。可也有看开了的时候。
  上市买菜,每餐的消费其实差别也是挺大的。十几块钱的和上百块钱的,虽然都是在家里吃的,上百块钱的一桌菜肴不见得就比十几块钱的美味和营养,但一想到其中的种种价值和稀罕,特别是跟餐馆对比,也就心安理得了。一样的东西,自己忙碌一阵,几餐才换来一餐的价钱,值得!而且告慰自己的是,家里比餐馆卫生和新鲜。
  作为一个妇道人家,去餐馆吃,也带着“偷艺”的心理。吃他们的特色菜,看他们是怎样调料的,然后回家就照搬“材料”,自己琢磨着———研制了出来。每次做出来,居然不比他们差,说明“偷艺”成功。这是咱引以自豪的,在家人的赞叹声中,体会到了那种“科研成果”的喜悦。
  有时,有意留心周遭人家的持家之道,发现也真是千差万别。
  现在要分富人跟穷人,有时也真是难哪!曾经有一因丈夫生病需要大伙捐款接济的妇人,大伙就是因为看着她依然大手笔地花钱打扮而私地里非议,即使欠款她依然像个富家妇人,衣服穿了就送人,那些捐赠者和债主从衣着到出手倒比她寒碜得多。所以说到底这是人生观问题,是属于穷人生活得像富人的那一类。
  当然,也有那富人生活得像穷人的。特别简朴的,有些是美德,有些就是悭吝了。
  在小镇上有一户殷实人家,市面上什么贵买什么,每天的燕窝让人瞠目结舌,那女主人倒是吃得青春常驻,因此镇上人羡慕起来:还是有钱的好!直到有一天,他们忽然节俭起来,买东西不像从前那么大方,人们怀疑起来,是不是他们的生意出问题了。果真如此,一段时间,他们甚至连灯都省着用,家里原先的近十个空调都成了摆设。
  其实,这也未曾不可,有富贵就享受,贫穷时也能把持,自古钱财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
  可是说到会不会持家,却不仅仅是人生观的问题。这是许多持家能人最值得自豪骄傲的,这是活出生活的质数。而大多数平民百姓就生活在这条线上。
  在学校里,那个每天都来带孙女的奶奶,是个退休职工,我最佩服的就是她的持家之道。给儿子把持这个家,儿子那份微薄的工资是不够维持的,她经常还要自己“贴”上退休的钱。可是时令四鲜,她都跟得上。在等孙女的时候,要是碰到我,就会教我,现在可以去买什么吃,在哪里买最便宜。一天她帮我带孩子,女儿在她家吃得赞不绝口:自家做牛扒,做得比西餐厅的还好吃,自己炸鸡翅,比麦当劳的还香,连平时看不上眼的萝卜丝都是香,因为里面炒芝麻什么的,简直就像零食,女儿回来后足足回味了几天。
  我不禁另眼相看,本来这些都是很便宜的家常菜,可是会持家的人搞起来,就是上品。
  原来我所欣赏的,却是些“下里巴人”的“作品”,这些作品,绝不是小资们所能比拟的,这“持家”之道,讲来讲去只是“下里巴人”的“家”。所以,咱欣赏的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就像家常菜,让人感到亲切。

你是本文的第2514位读者
来 源: 《潮阳风》网络版
作 者: 鄞珊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