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市潮安县龙湖镇龙湖寨,位于汕头市与潮州市中间的韩江边。始创于北宋,因东临韩江,西、南、北三面池塘环绕,故古称塘湖寨。
    龙湖寨呈带状,南北走向,面积约1.5平方千米。寨开五门,为北门、南门、西门、上东门、下东门。人们来到北门,首先可以看到一座古朴寨门,门首有清代潮州兵备道梁国治题写的“龙湖”匾额,寨门两边有以“龙湖”两字为冠首的篆书门联:“龙气逶迤紫微人首,湖光环绕太乙通疏”。冠首又称“藏头”或“丹顶”,是对联常用的一种修辞技巧,这幅嵌字对联用比较典雅的词句勾勒出龙湖的人杰地灵的历史。过寨门有一贯穿南北的街道——直街。直街是龙湖寨主要街道,中央用长条形的石条摆成一直线,正如龙脊,两旁用不规则的石头砌成龟背形路面,更像龙鳞,两边各有一条排水沟。寨首尾各有一湖互相呼应,登高鸟瞰时它犹如一神气威武的神龙腾跃于雾气迷蒙的湖面上,因而
    龙湖寨的格局是先人按照地舆学的九宫八卦来修建的,它在直街东面有新街、上东门街、下东门街三条小巷,被称为“三街”;西面有五宫巷、隆庆巷、福兴巷、中平巷、西巷、伯公巷六条小巷,被称为“六巷”;人们把这种特有的格局称为“三街六巷”。寨中汇聚了一大批宗祠、宅邸、宫庙等建筑,至今保存得较为完整的有—百多座,是研究潮汕宅邸不刊‘多得的实物素材。
    历史上的龙湖寨水陆交通便利,后来发展成为繁荣的商埠,商业贸易十分活跃;后因海岸线逐渐南移,其海运口岸功能逐渐退化,龙湖逐渐成为内陆镇。龙湖寨全盛时期是一个望族聚居、富商云集的商埠。从聚落总体来看,它—反潮汕乡村聚落一般是一姓一乡或数姓—乡的常态,其聚居姓氏多达五十余姓。姓氏繁多,宗派林立的杂居聚落在潮汕乡土聚落中极为少见。因地理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宅邸无法按传统习惯横向发展,如三壁联、五壁联等形式,只能多沿中轴纵向发展,形成多进院落,个别宅邸多达八进之多,这些多进院落白勺平面布局在潮汕是甚为罕见的。宗族林立的杂居聚落、多进院落的平面布局、千年历史的沉积,使龙湖寨在潮汕地区独具特色,赢得—了“潮居典范,祠第千家,书香万代”之美誉。其中较著名的宅邸有许氏宗祠、福茂内大厝、方伯第等。
    许氏宗祠,位于直街中段,始建于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正德十六年(1521年)即辛巳年落成,历时四十二年,初称二世宜祠,至今有五百多年历史。清顺治至康熙前期(1644—1680年)进行扩建,成为人们现今见到的许氏宗祠。祠堂坐西朝东、占地面积966为平方米,建筑面积为660平方米,分四进布局,从三山门至后厅底面宽15.6米,进深42.3米。清代年间祠堂屡有修葺,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丙申四栋合修,1995年乙亥再重修,祠堂基本保存原貌。
    祠堂正面临街,首进为大门,木质门框,门额书有“许氏宗祠”。有一对面刻十六片花瓣的门簪,二进为三山门,三门并立,中门称“鞠躬门”,上悬“鞠躬”匾,两旁置石鼓一对,此门须举行祀典或接待贵客时才开。三进为中厅,悬挂“明序堂”牌匾,是宗族聚会或举行宗族大典之所。四进为后厅“著存堂”,是举行祭祀之所,厅正中神龛供奉祠堂先祖牌位,堂上悬有明礼部尚书盛端明题写的“著存”匾。
    许氏宗祠建筑坚固古朴,建造时多用石料,天井埕面都用大石板铺成,连廊与进阶也砌以匡石,后厅走廊用长方形匡石砌成,中间一块为612厘米。厅堂石柱巨大,后厅四根金柱为正八角形,边长16.2厘米,外接圆直径42.4厘米,下有花篮础面刻有八仙法宝图案。祠堂中厅金柱上置“三载五木瓜”梁架,二、三均作拐弧与瓜柱连接,瓜柱上置有斗拱,增强构架刚接,瓜柱之间有弯板连接,与之间装饰有楚花花坯,下有鳌鱼雀替装饰。后厅金柱上置“三载”,之间用祥云垫块,梁架简洁、大气,在潮汕乡土建筑中独具特色。
    许氏宗祠历史久远,屡有重修,保存着各个时期的建筑特色,沉积着各个时期建筑的文化。
    福茂内位于隆庆巷,坐南朝北,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9年),占地面积约为630平方米,建筑格局为三进一后包一火巷,民间俗称“单佩剑”,是一座配套完整具有典型潮汕特色的大型民居建筑。
    福茂内门上使用一条长达12.8米的檐口楹,目的是为了避免使用挑檐梁头直冲对面的尚友祠大门,以免发生纠纷。中座采用石地袱,全木作构架,四角用红木作为支柱,梁架上装饰有精致的金漆木雕。后厅檐廊上也装有精美的金漆木雕。
    该大厝主座建筑基本保存完整,后包、火巷从厝、书斋、交德居破损严重,令人感觉有些遗憾,但它作为—一座典型的潮式宅邸仍很引人瞩目。

你是本文的第692位读者
来 源: 《潮汕民居》
作 者: 蔡海松著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