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坑村是现在澄海境内一个形成早期居住有先民的村落,五代后晋年间就有先民在此山麓一带定居,古称十八寨的十六个姓氏先民。村前有良田一片,接韩江支流南溪河;村后山麓果林累累,明代时还办十三处民用窑,是一个天时、地利、人和,名山福地的自然生态环境。

    清初年间程洋岗丹砂寺僧人如广,呈请“视澄如家,视澄民如子”的知县王岱,将丹砂寺再分设建于董坑村头金砂桥边,称为金砂庙。县绅士翰林杨钟岳捐资将被拆除的原资福寺重建于村中的的金砂庙后,称董坑寺。当年职官绅士对名山福地的重建,甚是重视,金砂庙前的演戏台就是僧人如广当时筹划所建。

    该戏台座西向古庙正门,面积约80平方米,建筑平面为“凸”字形,凸出部分为演出台。后面两侧为化妆室,也作为演员宿舍之用,这在当时极为罕见。戏台专建为每年正月初八游神及九月十三纪念舍人爷诞辰之文化艺术演出之用。有一年九月十三,全村共请二台潮剧,六台纸影,热闹非常。大革命时期,戏台成为当年农会集会宣传阵地,平时成为外来工打铁补鼎宿夜居处。建国后被拆除改建为董坑学校教室。

    当年家乡陈开有族叔,是村中惟一书写民间春联的艺人,我常到大巷头铺前欣赏所挂春联。其中最有趣的是戏台联。欣赏后抄起来,回家后默读死记,脑海中常浮现,尤其是当看到潮剧演出时,常联系到对联内容。试看下面三副戏台联:1、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2、文就武成,金榜题名空富贵;男婚女嫁,洞房花烛假风流。3、台上笑,台下笑,台上台下笑惹笑;看古人,看今人,看古看今人看人。

    这三副对联构思奇特,妙趣回生,耐人寻味。将演员表演作了精彩的概括,折射出澄海历史文化的绚丽风采。

你是本文的第1516位读者
来 源: 《汕头特区晚报》2006-06-07
作 者: 陈孝彻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