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湫宝塔,是潮州八景之一。在世人眼中,龙湫宝塔就是位于涸溪、建于明代的凤凰塔。这其实是个不小的误会。
    真正的龙湫宝塔在哪里呢?
    光绪《海阳县志·古迹略》谓:“龙湫宝塔,址在城东北北阁前,地界金山崖坳、韩江水曲。水流至此,回环浃渠,激石訇。每当月色澄涵,恍见波中塔影”。
    上述记载,《县志》明言系参照郑昌时的《韩江闻见录》撰写,因修志时该塔早已毁圮,加上资料匮乏,故其所述与遗址情况不甚切合,于塔之源流无片语涉及。
    《永乐大典》的发见,为我们提供了关于龙湫宝塔的可贵资料。是书卷5343

引《三阳志》云:

    今图祭鳄事于昌黎庙者,乃金山后石龟头之景物,其水心浮图具写之。具云既祭,乃以浮图镇焉。

    文中所谓“图祭鳄事于昌黎庙”者,是指陈尧佐“于潮州建昌黎先生祠堂,作《招韩辞》,载鳄鱼事以旌之,后又图其鱼为之赞”一事。(陈尧佐《戮鳄鱼文序》)金山后石龟头,即今之北阁东侧面江一带,该处原有龟头状的小山脚伸入江中,故名。(后因修路炸去)陈尧佐建昌黎祠是在已亥岁(999),他“图祭鳄事”时既然已把“水心浮图(塔)”画入图中,可见该塔的始建年代当在此之前,距今已逾千年!尽管当年塔名不一定叫“龙湫”,但潮州北阁前再无第二处“水心浮图”,故其即后人所称的“龙湫宝塔”,当无可疑。

    明嘉靖《潮州府志·地理志》

的原注文云:“江即鳄溪。昔鳄为民害,唐韩愈作文驱之,州人德韩,故以名江。中有垒石,名曰峦洲塔。”峦者,山峦也。四面环水之地曰洲。因垒石而成的塔有如山峦般突出江心水面,故称峦洲塔。这是该塔正式见于志书的名称。可惜的是,该志的有关描述过于简略,以致我们对石塔的规模、环境等均无从了解。

    清乾隆年间,潮州贡生郑兰枝撰《潮州八景》组诗,才使我们对这座宋代古塔有所认识:

    古塔峥嵘鳄水头,潆洄院落好维舟。

    帆藏灯影三更月,缆系钟声午夜游。

    停棹不妨风瑟瑟,开窗正爱浪悠悠。

    几层磴道遥望处,一幅江城入画秋。

    由诗意可知,当年的龙湫塔边尚有寺院,入夜钟鼓之声可闻,游人须借小舟方可登临。

    嘉庆中,明经郑昌时的《韩江闻见录》谓龙湫塔“在北阁下河干,昔有龙湫泉,因建塔其上,今废,砖石尚苍茫洲渚间。”在该书的《龙湫听涛》诗序中又说:“界城东北,金山崖坳,韩江水曲,其地交流浃渫訇,浪叠波旋,月中疑见塔影,入画宜夜。旧云‘塔院维舟’,今圮,上流障也。”

    从郑氏所言,我们可以了解到:1、龙湫宝塔一景,曾命名为“塔院维舟”;2、古塔之得名,是因为其下有“龙湫泉”;3、至嘉庆间,塔已毁圮,原因是“上流障也”(意谓韩江河床增高,导致水位上升,在洪峰反覆冲击下坍塌)。

    从此以后,这一韩江江心的绝妙好景就只能留存于历史文献和神奇的民间传说中。正如咸丰间林大川的《韩江记》所说的:“每逢风清月白,时人于无意中常见龙湫塔影,隐现波心。姚竹园诗:‘人人艳说龙湫塔,我见龙湫空水流。举世有名无实事,看来多少是龙湫。’”把龙湫塔说成“有名无实”,持论未必公允,但古塔不可复见,确实是潮人的一大遗憾。为了弥补这一遗憾,凤凰塔因此才有了“龙湫宝塔”的芳名。

    1991年,韩江水位降至八米多。六月初,在与北阁遥对的江心处,显露出一堆礁石。市名城办公室获悉后当即组织有关人员前往调查。经乘船登洲观察,乃知石洲呈南北走向的带状,长约70米,宽5-10米。因表层高低不一,故从水平方向看,石洲又成群岛状。据老梢公介绍,该礁昔年在枯水期间常露出水面,当时尚留有部分石塔残基。50年代,为防船只触礁而组织潜水员作水下爆破,此后石礁遂少“出头”之日。经仔细寻觅,果然发现石上尚有残存炮眼,而在犬牙交错的石缝中,又见一段约60厘米长、15厘米宽的四方形石块,其表面布满青苔,擦洗后虽未见花纹或文字,但从其三面规整、一面粗糙的外型看,显然是人工敲凿而成的石砖,可见梢公所言不虚。而我们所处的石洲位置,经与清代绘制的《潮州古城图》对照,亦完全吻合,可证此洲即为龙湫宝塔遗址。

    伫立矶头,如处澄碧清凉世界。南望,湘桥卧波,凤台抚水,韩山如笔架,凤塔如巨毫;北望,鳄渡来风,远峰叠翠;西顾则金山如釜,北阁如屏;东瞻则村落依稀,长堤若带。身临其境,如处画屏中心,四方景物竞奔眼底。遥想当年古塔玲珑,僧院幽深,当月白风清之夜,泛舟至此,渔火七八点,钟鼓三几声,品茗听涛,其乐何如?前人之列此为八景之一,信非虚美!可惜的是,良辰不再,景物全非,如今登临胜迹,只能摩挲孤零零的一片石砖,聊寄思古之幽情!

    带着一种难以言状的怅惘失落感,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别了石矶。

    1999年春,潮州又遇到罕见的旱情。三月八日,名城办公室再次组织有关人员重登古塔遗址考察。虽然只经历八年的时光,石洲却另有一番情状:原先充填在石隙间的河沙已被江流冲刷殆尽,洲上石块错落,沟壑纵横,高处离江面可一米馀。浪啮石根,波移云影,爽风清气,豁人襟怀。尤其令人惊喜的是,就在乱石丛中,竞有三件颇为完整的石构件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一根长约一米,口径约50公分、状似平脚螺丝的石柱;一块八角盘状、直径约60公分的石片,中间还凿有一个直径45公分、深6公分的正圆形凹槽。它们是寺院建筑的装饰物还是古塔的构件?由于缺乏可资鉴定的有关资料,一时还难于定论。更有意思的是横卧在水边的那根长约三米、底径约60公分的柱状物;它类似石柱,但两头粗细不一,根部较粗壮,尖端渐收缩成圆锥形,就像一颗瘦长的子弹头;从根部到尖端,还刻有一条有如枯藤绕树般的螺纹线。这又是什么性质的构件呢?从造型上看,它酷似泉州市区新门外龟山西麓的“石笋”。难道,它竟然会是体现潮州先民生殖崇拜观念的实物?

    在因为获得重大发现而激发出来的喜悦稍为平静以后,我们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龙湫宝塔,一段美好的回忆,一个难以解开的历史之谜。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揭开你的谜底?重睹你的绝世风华?

你是本文的第1656位读者
来 源: 潮州广播电视中心
作 者: 曾楚楠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