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河佬”和“福佬”的迁入外,谪宦的教化和定居也为潮汕带来了上层的中原文化。因为在唐宋的当朝者看来,僻远的潮州是流放官员的蛮荒瘴疠之地,韩愈曾言“潮州底处所,有罪乃窜流”,仅有唐一代就有包括四位宰相在内的张玄素、唐临、常怀德、卢怡、李皋、常衮、刘暹、洪圭、李宿、韩愈、李宗闵、杨嗣复、李德裕等高官被贬来潮,其中“潮人独信之深,思之至”以至于“庙食千岁”的是谪潮仅8个月的韩愈。 韩愈于公元819年因谏迎佛骨被贬潮州,当时是朝奏夕贬,立即逼他起行。当他冒着风雪来到离西安不远的蓝关时,侄孙韩湘赶来道别,韩愈感慨万分,因赋诗道“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在路上,韩愈死了一个女儿,他以为到潮州这个“涨海连天,毒雾瘴氛,日夕发作”的地方,自己肯定也是“死亡无日”。但到潮州后,儒家提倡有为的积极人生观又使他振作起来,不顾一切地投入到建功立业的行动中去,于是他驱了鳄鱼,会了大颠、祭了湖神、释了奴隶、起用潮州本地文人赵德建了州学,教诲士民,传播正统的儒家文化,最后终于“泽遗滨海”而“赢得江山都韩”了。 韩愈在《潮州史谢上表》中说到这里上任后,一切“不劳施为,坐以无事”。作为一 个贬官,贬到潮州已是最大的惩罚,还能要求出什么“政职”来!但出自儒家所提倡的“身体力行”积极入世的精神信念,使他自然而然又兢兢业业地去做这些儒家道义和职责的事,诚如韩门弟子皇甫湜在《韩文公神道碑》中所说的:大官谪为州县的主簿,已懒得过问州县的日常事务,可是先生到潮州,却好象要以政绩资历升迁一样,兢兢业业,不敢懈怠。韩文公在潮的所做所为,以及潮人对他“焄蒿凄怆、饮食必祭”(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的怀念和感激之情,也理所当然地影响到后来生蹈复辙被贬来潮的官员,他们“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韩文公)为师”(同上),为这块海隅之地带来了源源不断的醇正的中原文化。仅宋代,就有陈尧佐,赵鼎,吴潜,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等六位宰相来到潮汕,加上唐代的四位,史称“十相留声”,以前潮州就有十相留声坊。 在这批贬官逐臣中,因陈尧佐、陆秀夫和丁允元因有功于潮而得以“配食韩祠”。可见,潮人对于切实为民办事的官员确是知恩图报的,这也是潮汕寺庙多的原因之一。 陈尧佐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从开封府推官被降为潮州通判,在潮时间不满两年,但兴孔庙、建韩祠、戮鳄鱼,一切效法韩文公所为。后来当上宰相也“未尝一日忘潮”,还写过两首著名的“潮诗”,一是:“潮阳山水东南奇,鱼盐城郭民熙熙,当时为撰玄圣碑,如今风俗邹鲁为”。(《送潮阳李孜主簿》)另一首是:“休嗟城邑住天荒,已得仙枝耀故乡,从此方舆载人物,海滨邹鲁是潮阳”。(《送人登第归潮阳》)从诗中可看出,宋代时潮州已颇为繁荣,文化气氛浓厚,简直可称“海滨邹鲁”了。 距陈尧佐离开潮州后近二百年,另一个从太常寺少卿被贬为潮州知州的常州丁允元到潮上任,他置学田、迁韩祠,并在湘子桥江心深处增建五座石桥墩,后人称之为“丁公桥”,由是也得以“从祀韩祠”。 传说被贬来潮的丁允元和“忠顺陈”陈邕的十四代孙,时任潮州海阳县知县的福建晋江人陈坦关系不错,陈坦平时对“堪舆”学颇有研究,二人利用公余之暇,常一起寻找“风水”胜地。陈坦向来认为潮州的“风水”好,有意将家眷从福建迁来定居,并已在潮州的仙田择得一称“凤囊(本地称凤规)”的“风水”地一块。当时丁允元家眷仍留在宋金交战的前线常州,也有意迁居潮州。于是,他坦率地对陈知县说:“你家在福建,暂无战火之灾;我家常州,朝夕有兵刀之虞,你擅美地理,相地不难,这块美地能否先让给我?”陈坦踌躇不决。幸好时隔不久,陈坦又在濒海的秋溪官塘择得可逐年浮露扩大的地基一块,才将仙田让给了丁氏。丁允元遂将家眷迁到仙田定居,陈坦自己任满后把家眷从福建接来官塘居住。 为纪念这件事,陈坦特地派遣一房子孙到仙田与丁家同住,并和丁允元约定,日后丁家不可欺凌留下来的陈家。丁家后代遵照祖先的嘱咐,善待陈家。虽然陈家八百多年来户数不多,但未曾断绝,今日已形成陈厝巷,和繁衍几万人的丁允元后代和睦相处。 南宋“三大孤忠”之一的陆秀夫,原是江苏楚州盐城人,因在朝廷与宰相陈宜中不合,被贬潮州安置为辟望司。他无可奈何地拖家带口,一路奔波来到潮州辟望港口(今澄海城区),受到已在此占籍定居的潮州知州、宋大书家蔡襄十七代孙蔡规甫的热情接待,蔡规甫不但腾出房屋让陆秀夫家人居住,还和他同枕卧,共起居,一起品茗论道,有时还陪他登临选胜,并在南峙山和程洋岗凤岭留下了“探骊”、“凤鸣岐岗”等摩崖石刻。 潮汕的秀丽风光和朋友真挈的感情,让陆秀夫逐渐恢复了平静,他甚至萌生以潮州为“家邦”之意。他在一首言志诗叙述了这一段经历:“黜职携眷度远山,飘零辟望驻安定,碧山秀水缘殊愿,桑麻鸡犬作家邦”。 可是陆秀夫本人并无这样的“福分”。两年之后,风雨飘摇中的南宋朝廷又召回他并加封左丞相,陆秀夫遂将好打猎捕渔而被赶到海岛的长子陆繇,以及另外两个儿子留在潮汕。再过两年,宋军兵败新会崖山,陆秀夫登上御舟,仗剑先驱妻儿入海,自己背负幼帝赴海死。陆秀夫后代因而在潮汕繁衍开来,他们聚居的地方后来被称之为“陆厝围”,此名字一直延续至今。从“陆厝围”开始,陆氏后代逐渐扩散到潮汕各地。 宋代大学者和大文学家欧阳修《新五代史》写道:“唐世名臣谪死南方者往往有子孙,或当时仕宦遭乱不得还者,皆客岭表”。他大概不会想到,他的表弟、因不附和王安石青苗法而出知潮州的江西庐陵人彭延年,正拟隐居潮州呢!彭延年贬潮之时,正值山寇之乱,他率领潮州军民,四战四捷,击退山寇对潮州的围困。之后,他被晋升为大理寺正卿。彭延年赴任之日,潮人老幼遮道涕泣,使他竟累日不得脱身,于是,只得留下家眷赴任。后因厌倦官场倾轧,遂向皇帝辞官隐居于揭阳梅云的厚洋村。 厚洋村位于梅溪环绕的浦口上,前对着宝鸭形的浮丘山,为一方形胜。彭公以皇上赏赐的金帛,在这里建了四望楼,构筑了碧涟亭,创置了有药圃园、东堂轩、左松右竹、负丘面泽的彭园。据说为修此园,他特地从家乡江西庐陵请来名匠负责建造(就如近代潮汕的大师傅常被请出国一样,这是内地建筑文化风行潮汕的最早实例)。此园建成后,朝廷有位姓邓的特使,参观彭园之后竞称:“洛阳富园、东园、独乐园,皆乏彭园之特色。” 彭公平日登上四望楼,见脚下稻田千顷,农舍数间、好一派田园风光,遂吟成《浦口村居好》五首,其中第四首:“浦口村居好,盘饷动辄成,苏肥真水宝,鲦滑昌泥精。午困虾堪脍,朝醒蚬可羮,终年无一费,贫活足安生。”平淡的语句透露出彭公对潮州人稀地僻可以“终年无一费”的生活的看重,高官尚且如此,对于地狭人稠,“虽欲就耕无地力”的七闽和江西民众的吸引力就不言而喻了,特别是在福建居住了数百年的“河洛人”的大规模迁入已经开始了,于是出现了开篇所提到的民族大迁徙的那一幕。 可见,随着的“河佬”和“福佬”的迁入和谪宦的教化,中原文化渐渐地成为潮汕的主导性文化,并最终使得潮汕“流风遗韵、衣冠习气,熏陶渐染,故习渐变,而俗庶几中州”(道光年间《广东通志》卷九二),成了名符其实的“海滨邹鲁”。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