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机会从北到南或从西到东前往广东省东部沿海,在经过连绵不断的山岭和丘陵之后,突然,会在您的眼前出现一个海天一色、平畴百里的锦绣平原,在那如绣花般的农田和菜畦簇拥下,在那层层的山川河海环抱之中,可以见到一个个或状如莲花、或如八卦、或如蘑菇、或如手挽着手向外扩展的人群般的密集巨大村落——它那环抱围合的寨墙,排列整齐的屋舍,鳞次栉比的屋面,高耸挺拔的山墙,纵横交错的巷道,高高的望楼碉堡以及清澈的沟渠池塘……这一切仿佛如汉晋时代之“坞壁”,又如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这是什么地方?
    这个地方就是古代世家大族避世的海隅之地——潮汕。
    潮汕,指的是过去为潮州府管辖,包括现在汕头、揭阳、潮州三市这个背靠五岭,面朝南海,东与闽南相接,南与台湾隔海相望的被称为“省尾国角”的地方。她的土地面积虽然只有全国的千分之一,但却生活着全国百分之一的人口,还是几乎和本地人口相等的全球三分之一华侨的故乡;她物产丰富,气候温和,山川秀丽,人杰地灵。在古代,她常常被中原仕民认为是可逃避战乱的“世外桃源”而竞相迁入。在当代,则被认为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在最近,由新浪网发起的评选中国最有文化的城市的活动中,她的得票率居然仅次于北京名列全国第二。
    由于潮汕以前长期隶属于潮州府,故“潮汕人”对外一般称“潮州人”。不过,现在一般都简称“潮人”了。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潮人”,这是一句流传甚广的话。“潮人”——一个以“潮”为名的华夏民系,其命运注定要和大海连在一起。大海是潮人的母亲,它以宽广的胸怀日夜不停地接纳来自潮汕平原的江河水,也同样接纳来自潮汕大地的子民们。由于魏晋以后代避乱南迁仕族源源不断地涌入,使潮汕的人口自宋代后渐趋繁密,耕地越来越少,迫使这些中原仕民的后代,又不得不面向那来来往往的潮水,随时准备着再次踏上漂泊之路。
    据史料记载,潮人很早就开始向外拓殖了,但比起鸦片战争后波澜壮阔的移民浪潮,以前移民就显得微不足道了。近代海禁大开后的潮汕,似乎一时承受不了突如其来的冲击,以至本地经济濒临破灭,加之灾害和战乱频繁,很多潮人如“过番歌”所唱的那样,“断柴米,等饿死”,无法在潮汕生存下去,只能学着祖先“无可奈何炊甜粿”然后“一条水布过番去”——用那条过去潮人几乎人人都有的随身水布,打起包袱,装上一抷乡土和一大块甜粿,“心慌慌、意茫茫、来到汕头客头行(专办苦力出洋业务的行头)”,告别父老妻儿,登上“一溪目汁一船人”的红头船,然后“大海茫茫心茫茫”地融入大海,出洋“过番”谋生去。
    对于习惯漂泊的潮人来说,潮汕不过是他们旅程中住得最久的一站而已;然而,和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大规模迁徙面对的是浩瀚的南海,而且一下船就被扔进完全陌生的国度和无边的热带雨林之中,因而更显得艰难和悲壮。据《汕头海关志》记载,从1964年~1911年,有300万的“猪仔”(包括潮人和一部分闽南人和客家人)被贩运到南洋。据资料记载,在这“海上浮动地狱”的贩运过程中,被当成畜牲的“猪仔”死亡率高达百分之二十,仅1852~1858年间,在汕头妈屿岛海滩上被抛尸的“猪仔”就高达八千。那些幸存者到达南洋后,“雨来给雨沃,日来给日曝,所扛大杉楹,所作日共夜”的超强度劳动,又使得很多人累死国外;而当不堪忍受,或走投无路,无脸回乡见父老妻儿时,又有人用随身的水布结束自己的性命,正如“过番歌”所唱的“过番若是赚无食,变做番鬼恨难消”!
    然而,经过一代代潮侨前赴后继和胼手胝足的艰苦创业,潮人终于在东南亚和世界各地站稳了脚跟,积聚了巨大的财富。他们随潮而来,伴潮而生,每到一个地方,就在那里落地生根。地球上凡是“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潮人”的他们,吃苦耐劳,灵活机敏,团结拼搏,拓展工商,发展贸易,在世界上取得骄人的成绩,因而被誉为“东方犹太人”。
    

你是本文的第1415位读者
来 源: 《潮汕老屋》
作 者: 林凯龙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