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建筑材料分类
    潮州的塔有石塔、砖塔、砖石塔、夯土塔四种类型。    
    中国早期佛塔的建造,采用传统的木作建筑技术,几乎都是木塔。到隋唐以后,才越来越多地用砖、石造塔。因为潮汕地区宋代以前的古塔都崩坏不存,是否建过木塔,已了无踪迹可寻。现存年代最早的镇风塔是用石料建筑的。明代古塔,如凤凰塔、三元塔、涵元塔,建筑材料多石、砖并用。石头的承载力强,塔下部两三层就用规格石;砖头便于搬运,塔的上部就用砖砌造。明代用砖建造的祥符塔和鳌头塔,都是实心塔,大概当时本地烧制的砖头强度不够,不能砌造空心塔。
    乾隆年间开始出现用灰沙土夯筑的古塔,如腾辉塔和培风塔。夯墙灰沙土中贝灰的比例如果提高,由于氧化钙还原为碳酸钙,墙壁经过较长时间,会变得很坚固。所以当时民居,多用夯墙,上面已经讲到。夯土塔的出现,显然受到那一时期建材使用风尚的影响。塔的高度远远超过居宅,而灰沙土的强度毕竟不及石头,特别是初建阶段。故建塔时下层的墙体不得不夯厚。腾辉塔第一层墙厚一米,百余年后地震时仍被震裂。为了解决下层承载力问题,腾辉塔的建筑师匠心独运。塔的下三层全部夯实,只留了梯道。上边四层才夯为空心塔,铺架层板,留出门洞,以便观览。这样,塔的下三层实际上成了坚实的塔基,而只负载着四层墙体,夯土塔的牢固程度大大加强。这种合理设计,表现出建筑师傅的聪明才智。
    按建筑样式分类
    先谈楼阁式塔。潮汕的楼阁式塔,不论以何种建材筑造,都有两个特点,首先是重视塔下基座的坚固。例如,镇风塔的基座,利用天然大岩块,凿洞插桩, 固定塔身;又依塔身平面形状,围上八边形的石栏板,上有花鸟瑞兽浮雕。凤凰塔塔基下层是1.5米高的平台,平台再筑着1.6米高的须弥座。须弥座作正八边形,每边长6米,由5块石板组成。须弥座周围40块石板上分别刻着龙、凤、鹤、狮、马、羊、鱼等祥禽瑞兽和奇花异草等精美图案。这些基座的构筑,既保证了塔身的稳固,也增加了视觉效果。其次是塔身多仿木构造。中国传统木作建筑斗拱的精巧,檐、栏的婉丽,藻井的绘饰,潮汕的砖、石塔都加以仿效。例如,镇风塔各层有围廊,承托围廊的丁拱,围栏的石栏杆,都是仿木构造(参见图7)。凤凰塔塔身第一、二层是石结构,用丁头拱逐层出挑,挑出塔檐,也明显是仿木构造。至于三元塔、涵元塔等砖砌塔,则用砖头层层叠砌出檐,造成一种仿木斗拱的装饰效果。三元塔各层用石砌成藻井,石上刻有各种不同浮雕图画。文光塔各层的藻井则用砖头螺旋形叠砌构成。这两个特点说明,这些砖、石塔受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样式影响很大。潮汕的楼阁式塔,塔基和塔身的样式基本相同,而顶部的塔刹,虽然基本上采用葫芦状宝瓶样式,但修塔者在建造的过程分明用尽心思去处理,装点出每座塔独特的风韵。例如,凤凰塔的塔刹,采用须弥座承托青铜铸造的大宝瓶,与雄伟厚重的塔身相称。文光塔的塔刹,宝瓶形状较大,与覆钵式座浑然一体。最精巧的是培风塔的塔刹,在塔身第七层飞檐上面,塔顶用灰沙土依次塑做覆钵状、相轮状和仰莲状的组合,仰莲之上,再安置一个重千余斤的宝瓶式大铁刹。培风塔的塔顶,实际上是一座小型的喇嘛塔,在潮汕的古塔中,显得十分独特。另一座有独特塔刹的古塔是腾辉塔。这座七层楼阁式古塔的塔刹,竟是一个形貌与塔身相似的七层楼阁式小宝塔。
    潮汕的楼阁式古塔,有两个较为特殊的形制。
    一个是修建年代不明的汤坑古塔。潮汕的古塔,大多数是七层,八面或者六面。只有近代重建的田宝塔和黄岐山塔是五层,八面或者六面。汤坑古塔也只有五层,塔身却是四方形的。汤坑古塔有很多谜:中国古塔早期的形制多作方形,唐宋以后方塔很少见,汤坑古塔的建造年代究竟有多长?是谁造了这座塔?它采用方塔的形制有无特别的用意?这些谜也许永远无法解答。而这座用加工粗糙的规格石料砌成的古塔,现在仍屹立在汤坑水库边,展示着它那与众不同的朴质的形貌。
    另一个是文昌阁、瑞光台和八角楼。这三座建筑,实际上都是塔形的楼阁。从功用到形制,这三座建筑几乎如出一辙。它们都与古时读书人祭祀的文神有些关系。文昌阁在惠城文明书院内,又名奎光阁。瑞光阁在黄冈瑞光书院内。八角楼原来建在澄城东门城头,雅称也叫文昌阁、奎宿阁。文昌就是文昌帝君,古人所奉祀的主管科举文运的神明。奎指的是奎星。奎星又称魁星、文曲星,古人说它能主文章。不知道当时潮州的读书人将文昌帝君和奎星一起祭祀,还是干脆就把这两个不同来历的文神“合二而一”了。从建筑形态看,文昌阁、瑞光阁在明代始建时,是传统的楼台,到清初重建时,就和八角楼一样,改成阁塔的形式。三座建筑都是三层八面,逐层缩小。每层有飞檐伸出,木梁架。瓦筒饰面。顶部用须弥座或莲座,承托大宝瓶,与一般古塔并无二致。因此,人们也把它们当做古塔。奎阁而建成塔形,与当时人以为塔形似笔,也主文运的看法,不无关系。
    再讲墓塔。潮汕的僧人信士墓塔,形制多样。例如,潮州枫溪的叩齿庵普同塔,三层六面;潮州意溪的别峰古寺普同塔,也是三层,却作四方形;潮州西湖山的普同塔,造为七层八面。几乎每一处墓塔,都各有不同的特征,十分有趣。其中形制最具特色的,是潮阳灵山寺大颠墓塔和潮州南门外的普同塔。
    大颠墓塔,俗名叫做舌镜塔,在潮阳灵山寺后,是寺院开山祖、唐代高僧大颠祖师的墓塔。墓塔全用花岗岩石料砌造。岩石铺成的塔基中央,有覆莲座,覆莲上是正八边形的须弥座。塔座八面侧壁的石板,间刻着花卉和瑞兽的图案。塔座上沿刻仰莲,虽然年久风化剥蚀,莲花纹饰仍依稀可辨。仰莲上是四层规格石筑成的圆柱形塔身,塔身直径1.8米,正面有凹入的佛龛,莲座承托,上部镌刻着“唐大颠祖师塔”六字。塔身上面是覆钵式塔顶。全塔高2.8米。大颠祖师墓塔,虽然在宋代重建,但仍然保留着唐代墓塔形制的特点,如塔体中空——宋代以后的墓塔基本上是实心塔,空心塔是唐代以前墓塔的形制特点。大颠墓塔形体偏小,但造型简洁,比例协调,整体形状浑然如一个覆地巨钟。这种形制在全国也是罕见的。现在,大颠墓塔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颠墓塔俗名的由来,还有一段颇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在隆庆《潮阳县志》上记载着:唐长庆四年(824),大颠和尚在灵山寺圆寂,墓塔就修在寺左。唐末,有人开启墓塔,进行修葺。和尚已经尸化,墓塔里只有一根舌头,尚存如生。于是,又将舌头重新瘗埋了,起名“瘗舌冢”。到了宋至道年间(905—907),潮阳县人郑士明开塔察看,和尚的舌头也不见了,墓塔中仅存古镜一面。于是,郑士明垒石筑起墓塔,仍将古镜藏塔内。从此,墓塔又被人称做“舌镜塔”。
    潮州南门外原来有开元寺僧人普同塔。1956年,由开元寺住持纯信和尚等人倡议,扩建新塔,以贮藏佛教四众骨灰,在隔年建成。1966年被毁,1989年按墓塔原来的形制重建。这座普同塔的造型独特,装饰堂皇。在两层花岗岩塔基上面,砌造每边长5.5米的方形塔座,塔座分成6格,用以安放僧人信士的骨灰。又仿照金刚座塔的形制,在塔座上造5塔。但5塔的形状,四隅缩成经幢式小塔,中间则依喇嘛式塔建造。主塔塔身是简化了的宝瓶形状,上下各有一层覆莲和仰莲的组合,上层覆莲下有缨络装饰。覆钵上面,是一座佛教密宗的五轮塔。
    什么叫做五轮塔呢?原来,佛教经典认为,万法万物,都是由地、水、火、风、空五种要素生成,因而把这五种要素称作五大。密宗则将五大要素称作五轮。对地轮、水轮、火轮、风轮、空轮等五大,密宗有各种解说,其中有一种,是用方、圆、三角、半月、宝珠形(或谓团形)五种形体作为五轮的象征。如果用金刚或石等材料制成方、圆、三角、半月、宝珠五种形状,由下往上,依次堆积成塔形,就叫做五轮塔。佛教的《楞严经》说,五轮塔代表大日如来的法身形相,安放舍利。后世也就把五轮塔作为墓塔的标志。
    这座墓塔,集金刚座式塔、宝瓶塔和五轮塔几种样式于一体。整座塔型为印度菩提伽耶式,主塔的结构和装饰具有喇嘛塔的特点,而塔座上四隅经幢式小塔和两层塔基的石雕栏,又都是中国传统的工艺手法。这些不同的风格融合在一起,使这座墓塔成为潮汕佛教建筑艺术的杰作。

你是本文的第1925位读者
来 源: 《潮汕文化源流》
作 者: 黄挺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