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纪80年代,我在家乡揭阳县炮台镇文化站、炮台潮剧团任编剧。当年我县的戏剧创作和演出十分活跃,我当然投身其中。那时候揭阳荣获“小戏之乡”、“戏剧之乡”之美称,我也分享了一分荣誉与快乐。于今10多年过去了,回忆往事,仍是心旷神怡,令人振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早有“戏县”之称的古邑揭阳,由于潮剧艺人甚多,县里不但有两个专业潮剧团,而且有五个镇级的潮剧团。这些专业、业余潮剧团,经常到城乡戏院和农村广场演出,受到观众普遍的欢迎。 揭阳县委、县政府及文化部门,为了繁荣戏剧创作,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直至1990年,举行一年一度的文艺汇演或调演,专业和业余剧团都要有节目参加,且要求是自己的创作剧目,以现代小潮剧为主。十多年的汇演和调演,造就了一大批编剧人才,创作出200多个剧本,上演的剧目123个。其中优秀小戏有《李队长筹粮》、《青竹岗》、《桃花红》、《中秋泪》、《春暖柳绿》、《白兔嫂买鳖》、《牛婶求医》、《大吉利市》、《一场美梦》、《砌鸡窝》、《打铺窗》、《送猪苗》、《雪中送炭》、《牵牛撞马》、《何老大荐贤》、《风雨同心》、《柑园新曲》、《喜满栏》、《李进才的婚事》、《王正卖灰》、《风雨中秋》等。 这些剧目或喜剧或悲剧或正剧,或歌颂农村新人新事新风尚,或反映城乡变革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冲突,或揭露妨碍大变革中的各种阻力。说出了农民心里要说的话,大得人心。县文化局从这些小戏中选择10多个剧目赴省参加汇演和调演,荣获多项奖励,轰动羊城。省戏剧家,戏剧评论家李门、倪路、华永健、马明晓、郑天健、赵君谋等,盛赞揭阳现代小戏是“火辣辣的农民戏”、“敢做人民的代言人”……省以上期刊如《南国戏剧》、《南粤剧作》、《木棉花》、《群众文化》等,先后发表揭阳29个剧本,1979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广东业余戏剧作品选》,全书只有12个小戏,揭阳就有《李队长筹粮》、《中秋泪》、《青竹岗》,《春暖柳绿》4个剧作被选入。火辣辣的农民戏誉满剧坛,揭阳遂获“小戏之乡”之殊荣。 更令人难以忘怀的是,1980年文化部举办全国部分省市自治区农民业余艺术调演,广东省决定由揭阳的《李队长筹粮》一剧代表广东参加调演盛会。《李》剧在京演出,博得领导、行家和广大观众的好评,荣获优秀剧目奖,剧本由北京宝文堂书店出版发行,全国很多地方移植这个剧作上演。 揭阳的剧作者们不满足于小戏的成绩,又创作出大型现代戏《恩怨宋家妇》、《相思店》、《招财进宝》、《千金女》、《牵猪郎》及大型古装戏《丁日昌》等。这些剧目分别参加省调演和评选均获奖励。 1990年11月,《丁日昌》一剧由中国剧协推荐。参加第二届中国戏剧节演出。该剧由揭阳潮剧团演出,在北京吉祥戏院演了4场,中央领导人、著名戏剧家、报刊、广播电视领导人观看了演出,大家赞不绝口,《丁》剧饮誉京华,荣获本届戏剧节优秀节目奖和优秀演出奖。这一炮打响,大大提高了揭阳知名度。 揭阳大戏成绩斐然,享誉海内,故揭阳有“戏剧之乡”之美誉。无疑,揭阳戏剧登上一个新台阶。 揭阳之所以有“小戏之乡”、“戏剧之乡”之美称,主要原因有四:一是揭阳党政领导人的远见卓识,重视戏曲事业的发展,敢于投资,坚持十多年的一年一度汇演或调演,培养了大批人才;二是县文化部门有高素质的辅导戏剧创作的人员,如陈作宏、张金茂、贝闻喜、陈诗侯等;三是有一批长期生活在农村,热爱生活的业余作者,如黄月金、吴文鸿、林立、林仲、杨邦敬、黄毓坚、黄仰臣等;四是得到上级文化部门、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如汕头市文化局、群艺馆,广东潮剧院,派出导演林福希,黄澍钊、蚁国英等,作曲陈美松、苏进成、蔡树航、林瑞藩等到各镇剧团辅导会演剧目。党政支持,群策群力,众志成城。 上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这十多年,可说是揭阳县潮剧的黄金时代。这一黄金时代为古邑揭阳的戏剧史写下光辉的一页。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