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俗称“冬节”,有的地方叫做“至节”。在我国民间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中,冬至节日最为隆重。
    关于“冬至”的起源,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传说:
    从前,有一个称为墨斗公的木匠,居住在一片上壤非常肥沃的村子里。村里的农民,只要随便将稻种撒到田里,禾苗就会茁壮生长,他们不用耕种,就可得到好收。
    因此,农民们整天闲散懒怠,经常聚于墨斗公的木匠店闲聊。墨斗公甚觉心烦。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将一包施过法术的锯木屑交给徒弟,吩咐他每天撒一点在稻田上,田里就会长出杂草,这样,农民便要天天下田锄草,慢慢也就变勤劳了。
    不过,这徒弟原也是懒散一族,他嫌每天撒木屑太麻烦。于是,索性将整包木屑一下子全倒在田里。稻田早—夜之间便长出密密麻麻的无数杂草,因而禾苗枯死殆尽。从此,民怨四起。墨斗公见徒弟闯下大祸,非常愤怒,在冬至这天施法术,将他变成一头牛,并令它下田为农民耕地除草。
    谁知这个懒惰鬼变成牛后,仍懒性不改,不愿耕田,有时说太累,有时又说有病;实在没法推托,就要主人答应它,每落田走一趟,就要喂以汤丸作报酬,否则就躺倒不干。
    后来,如来佛祖知道懒牛的所作所为,就在牛儿的下巴上,打下一颗钉子,使它再也不能开口抱怨。从此,后人就将冬至日作为牛的生日。让牛休息一天,又喂以汤丸,以答谢它一年来的辛劳。
    冬至在古代是非常隆重的节日。
    相传自汉代起,冬至被定为正式节日。这一天,朝庭上下,文武百官皆有一天假期。
    在民间,外出谋生的人都要回到家中过冬至,以表示年终有所归宿。所谓“冬至大过年”,意思是说,每年冬至是家人团聚的节日,比过年更重要,如果外出不回家,那就是不认祖宗的人。因为这一天要祭拜祖先,由家长介绍祖家的根源,即祖先来自某地,现在已经必代人了,排行属第几世,以帮助子孙寻根认祖。
    相传自汉代起,便兴起晚辈于冬至日向长辈送温暖的习俗。就是晚辈为长辈买衣服、置鞋袜相赠,以表孝义。
    冬至和气候关系密切。“冬至阳生,万物苏醒。”这就是说,天气虽然还处于寒冷的季节,但是,春天的信息已经悄悄临近了。唐代杜甫诗云:“天时人事两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北宋哲学家邵雍的《冬至吟》诗云:冬至子时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意思是“冬至”在子月(农历十一月属子)天心(指北极星)看上去还没行移动,然而,阳气已经萌动。虽说草木万物还没有发芽生长,但一元当中的子会已生于其时了。
    从冬至这一天起,太阳的照射由南回归线渐渐向北移动,使北半球开始由日短夜长,慢慢地恢复日长夜短,据历法文献记载:“冬至,斗指戊,其时阴气至极,阳气之至,日行南至,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也。”由此可见,冬至实属古人推算历法的依据。
    揭阳人过冬至节,多沿古习俗。家家户户都要舂糯米粉,冬至日—早晨,农家妇女都要早起床搓“糯米丸”。用甜汤丸敬拜司命公,随后,每人吃一碗甜汤丸。冬至人人吃甜汤丸之俗流传久远,俗谚云:“吃了冬至丸,就已添一岁。”因此,吃汤丸既有添寿,又有庆团圆的意思。吃汤丸还有许多有趣的习俗呢!凡是家中饲养的大牲畜,如牛、羊、猪、狗,都要喂以汤丸;用汤匙吃汤丸,要一对一对地吃,一碗汤丸吃到最后,看碗里剩下一粒还是两粒,以卜怀孕妇女生男还是生女;吃过汤丸,还要用干丸舔贴门框、窗户、家具、灶台、牛棚、猪栏,牛头和牛身也要贴,让牲畜过节添岁,并祝其平安过冬,新年健旺。
    冬至祭拜祖宗,多于家庙、厅堂进行。有的人要上山扫墓,揭阳人祭祖,有春祭和冬祭之习惯。“清明”没祭扫的坟墓,就在“冬至”日祭祀。据《礼祀》上记载:“郊之祭也,迎长日之至也。”冬至正值阴阳交值之时,冬至过后,阳气萌生,白日渐长,是郊游祭祖的好时机。相传自汉代定此节日以后,就有冬至祭拜祖先之俗了。
    古代,冬至这天是各种契约签订和履行之日。古人让渡田地,房产,往往都在八月中秋之日言定,并付出部分价款,到了冬至这一天,双方便正式交割签约了。
    宋代范大成说:“冬至未来莫道寒,夏至未来莫道热。”
    明代人刘若愚《酌中志》所记,乃晚明宫廷里的情况:“十一月,是月也,百官传带暖耳。冬至节,室中多画绵羊引子画,贴司礼监刷的九九消寒诗图,每九诗四句,自‘ 一九初寒才是冬’起,至‘日月星辰不住忙’止,皆瞽词俚语之类,非词臣应制所作;又非御制,不知如何相传,久遵而不改?近年多易以新式诗句之图二三种,传尚未广……。”
    这是古代的“九九歌”流行的记载。
    揭阳和两广、闽地方,夏季炎热,冬无酷寒,所以无九九之说。揭阳俗谚云:“冬至乌(阴天),年夜苏(晴天),冬至红(出太阳),年夜湿(雨天)。”

你是本文的第2676位读者
来 源: 《揭阳民俗故事》
作 者: 蔡汉炎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