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关于潮州的介绍,其中有一段说:“城内南门一带有很多明清民居及祠宇,反映了潮州建筑的风貌”。
    潮州古城历史上形成东贾西市,南宅北衙的格局,即东面由于靠韩江,是闽、赣经水路贸易之地,因此商贾云集,这里多为仓储、客栈、酒楼,妓馆;西面因紧靠潮汕平原,近代又兴建铁路,因此为农产品的集散地,多为城乡贸易的市场;北面自宋建子城以来,一直是府、县等各级官衙所在地;故此,南门一带随之逐步建成民居宅第的集中地,并形成了古城人们的所熟悉的猷、灶、义、兴、甲,家、石、辜、郑、庵、十大巷。
    名为大巷,实际长不超300米,宽不超5米。巷头在太平路,巷尾在西平路,是贯串二长街之间的横巷,也是民居建筑最集中的地方。据《永乐大典》的宋代潮州城地形图和清康熙年间的潮州城地形图作比较,此一带应是在明清时期发展起来的。因此现今巷中保存不少明清时期兴建的、具有潮州建筑风格的民居大宅,有些大宅横贯二大巷,大门及后门分别于二条巷,可见其规模。
    关于十大巷的名称由来,黄梅岑先生曾作考证,较明显的是义井巷因巷正对义井而得名(昔名佛道巷),石牌巷则因巷中有“石牌古庙”而得名,庵巷因“六通庵”而得名。辜厝巷和郑厝巷则因潮州先贤辜朝荐(明末太帝寺少卿,为辅助郑成功七公之一)和郑崇(明永乐大理寺平事)的府第所在而得名(郑厝巷因面对四目井,故又名四目井巷)。
    关于家伙巷和甲第巷,据考证和传说因巷中曾存放附近道台的兵器(潮人俗称家伙)和原为校场地而得名(校场因潮语与甲第谐音),但对此史籍并无明确记载。
    此外,猷巷(清地形图记“柚巷”)、灶巷、兴宁巷等也都未见有何记述或传说,猷可作通道之说,而兴宁则为求兴盛安宁。
    居住在这十大巷的,除上述辜朝荐、郑崇外,还有翁万达(行辕)、林熙春后人以及明清时古城著名人物邱轩昂、郑心经、陈学宽、翁陶丰等。近代知名人士则有佃介眉、庄静庵、郑心言、陈本初等。
    由于解放后社会的变革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原来古城的布局已发生很大的变化,商业网点和市场遍布全城,靠北面的机关也已多迁至新区,而南门的居民区由于人口的增长和生活的改善,很多建筑物都进行改建和开发。
    为了保护具有特色的民居建筑,市城建部门在调查的基础上,确定以义井、兴宁、甲第三条巷的民居为成片规划保护区,并重点保护好具有特色且保存比较完整的21户。
    在此21户中,从二进至四进不等,有的“为四厅相向传统布局,结构牢固,木雕刀法细腻”;有的“带边从厝,两侧有火巷,布局完整”;有的“仿宫殿式做法,装饰工程充分表现了潮州传统技艺”;有的全屋向北,“主座向东,分二进,带南北两从厝,采用反照厅及走偏门,门额‘儒林第’三字尚存”;有的“主室二进,左置从厝,书斋庭园,假山叠右”;有的“大厅宽计21桷,门壁保存完好,木雕较有特色,格局保留无损”……等等。
    上述民居,不仅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内涵,而且是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你是本文的第1254位读者
来 源: 潮州广播电视中心
作 者: 东鹿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