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童年生活之追忆
  余之故乡,处于大马半岛北部(俗称北马)的槟榔屿乔治市(Georgetown)老街场,居民多属中下层社会阶级。此地区聚居之潮人为数颇众。先严以开杂货铺为业,兜售日常用品赚取小利。我家的左邻右舍当中有不少潮人,偶尔他们送来了自家烹制的潮州小点美食让我们品尝促进邻居间的友好关系。此外,我们住的同一街上和邻近街坊有好几间由潮人经营承办同乡返回潮汕的客栈。(1)为了招徕生意,在店里帮忙的不得不学习讲潮语。由于我很快就掌握了潮语,甚得顾客的喜爱。所以,到店里来买货的潮人顾客,特别是来自客栈的生意,多由我负责招呼。由是,余与潮人交往的机会遂多了起来。另一方面,我家的周遭有很多神庙,再加上许多由周边大大小小街道居民组织起来为庆赞中元节而成立的街区庆委会,因此每逢庆祝神庙主神千秋宝诞和每年农历七月鬼节,在这里上演的野台戏(又称街头戏),多得不胜枚举。而上演的剧种,又以潮剧为多数,我于是又迷上了观赏潮剧。所以,童年的我是在讲潮语、尝潮州传统小食和看潮剧等“潮州习性”颇为浓厚的环境中长大的。之所以补述这段追忆文字,乃因长大之后为了学业和职业,我终于离开故乡南下马六甲谋生,最后在现在的中马———吉隆坡定居。偶而返乡,遍寻当年尽尝的潮州小食,觉得即令觅得,已渐失当日之风味,然亦聊以告慰矣。更何况,有些潮人传统小食已无法觅得。这种失落感,使我对昔日的情怀倍感珍惜。拙文之撰述,想来对供后人研究马来西亚潮人传统小食之案例记录,庶几亦不完全无意义。
  潮人糜(粥)(2)与佐餐小菜
  昔日在槟岛街口摆设鬻售的潮人粥档,为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大批南来当苦力的劳工们提供了经济实惠的一日两三餐。那时候,劳工们只须花几分钱,便可要碗白米粥外加一小片咸鱼或颗乌橄榄甚么的佐餐菜肴,解决了一餐的温饱。偶尔,能吃上腌咸菜熬猪大肠,或油炸江鱼仔和盐炒花生米,或一尾廉价熟蒸咸甘榜鱼,或些许酱炒猪肉片之类的佐餐菜肴送白米粥进食,已属山珍海味的丰盛大餐了。迄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潮州粥仍为普罗大众之经济餐食。时年约十来岁的我,每每走过我家店铺所处大街口旁侧的鬻粥档口,或大菜市场内所设之粥食档,总会把视线停留于那些光着上身或穿着背心的苦力劳工,整排蹲坐在鬻粥档口前的长条板凳上吃粥的背面身影。其后,随着都市化的发展进程,街上的车辆日益增加,原有的马路被扩大了。跟着,有些传统潮州糜粥档口被迫迁了;有些则因劳工们工作地点的迁移,使糜粥档口既有的顾客大量流失,最终迫使业者停业或转行他去。我故乡街口昔日那个经营价廉物美的传统潮州糜档口,即是在这种情况下消失无踪。(3)
  但曾几何时,昔日传统鬻潮州粥食之档口竟脱抬换骨,摇身一变成为今日高档次鬻潮州糜之餐厅。这当中之转机,乃赖于近日社会对健康饮食文化之提倡,与乎人们生活日益富庶,转而对平日大鱼大肉之饮食习惯讲求改变,趋向选择少油腻口味清淡的食品。传统潮州粥食既与讲究“淡泊滋味”时兴之健康饮食概念相符合,自然受到此辈食客之欢迎。看来,宋代爱国词人陆放翁“只将食粥致神仙”的养生之道,不但受到认同,而且还被今人奉为金科玉律呢。(4)
  伴随着鬻潮州粥食所在档次之提升,不但食堂内部设备讲究雅致舒适,连用以装盛白粥和小菜的碗碟也变得小巧精细,传统潮州粥食不得不因此而变得“贵气”起来。虽然,粥食餐厅仍以白米稠粥及传统潮州风味小菜为招徕号召。小菜之品类多为腌制品,如:腌酸味咸菜,咸菜熬猪肠,白糖腌制甜贡菜,菜脯角(切丁),腌乌橄榄,熬橄榄菜,豆腐乳,豆豉,豆酱,油炸江鱼仔,盐炒花生米等是。当然,也少不了潮人香嫩可口且多汤汁的招牌卤味,如:卤豆腐干,卤蛋,卤猪肠,卤鸭等。平日吃腻油脂过多的肉食者,或偶以上述各类潮州风味小菜送白米粥进食,吃起来感觉亲切可口;食后顿感心旷神怡,叫人直呼痛快。惟经此精致化后之潮州粥食价码,已不复“昔日之吴下阿蒙”。故此,捎来结帐单时,往往使对现代高档次潮州粥食消费无甚概念者为其不菲价目咋舌。
  潮汕甜品、小吃
  在马来西亚,常见潮汕甜品小吃计有:冷、热食糖水四果汤(又称清补凉),冷、热食粮水银杏(俗称白果)汤,冷饮粮水草粿

,冷、热食豆腐花,甜花生汤,和用上等松芋,白糖,猪油等配料精制,可供冷、热食的潮人独特甜品———芋泥等。近年来,本地月饼制造商复研发出以芋泥入馅的新品种脆皮芋泥月饼,推出市场后颇受食家欢迎。

  除了上述各类冷、热糖水小食以外,大马潮人以新鲜西刀鱼肉,虾肉,墨斗肉用手工打制而成的传统鱼丸、虾丸、墨斗丸、亦颇为知名。这些丸子吃起来很有弹性,入口但觉味道鲜美爽口。以粿条加上热烫熬猪骨汤头和鲜鱼丸搭配的潮州鱼丸粿条汤,在本邦尤为闻名遐迩。本地流传之俗谚中,有“潮州粿条福建面,海南咖啡客家牛肉丸”若顺口溜式的对称句口头禅。在槟城老家椰脚街著名的潮州粿条汤面,历经祖、父、孙三代经营,迄今仍生意兴隆,门庭若市!足见潮人以清甜猪骨汤头加入可口鱼丸和粿条搭配的传统汤面小食,深受食家欢迎之一般。

  又,炒粿条亦是潮人传统小吃之一。在我槟城老家由潮人经营的炒粿条档口,采用猪油、鸭蛋、豆芽、韭菜、蛤、虾等多种配料来炒粿条。当热腾腾香喷喷的一碟美味炒粿条被端置顾客面前时,无不令人食指大动。这些过去专由潮人经营的传统小食,因广受各籍贯人士的喜好,如今在各地亦多见外籍人士摆档口鬻之。(5)

  另一潮汕美食,乃汕炒萝卜糕(俗称炒粿角)。业者先用钓鱼尼龙线将大片萝卜糕切成小且长的三角型块状,将此块状粿角附加酱油放入平底热油锅内炒。依个人喜好,亦可加入韭菜、鸡蛋、菜脯角等配料将粿角炒熟后即可进食。本地人喜于在炒粿角的同时加入辣椒酱一起炒食,使具辣味本地风味。

  潮人的另二种传统小吃———薄饼与春卷,在我国也很受欢迎。童年时,常见一身材肥胖的烤饼皮师傅站在老家市场附近的一间店铺外面,手捧用面粉搓捏而成的面团,敏捷的往涂油的平底镬上轻轻一点,一张薄饼皮随即出现于热镬上。师傅于是用另一只手轻快的把饼皮揭直,将之置诸用布包裹使饼皮保温的盘子里。此景与马风先生文中所描述者仿佛。(6)这些薄饼皮,大都批发卖给业者;也有一些家庭主妇向他购买十数来张饼皮,自制薄饼供家人享用。大马人于包裹薄饼时,先于饼皮上涂了一层酱料和辣椒酱,外加一片生菜叶,然后将煮熟的切丝圆萝卜、胡萝卜菜、豆腐干、虾米等馅料与爆香油葱一起卷成筒状,即可进食。春卷则选用类似包云吞皮所用之面皮将馅料包卷成筒状,然后将用油炸使其皮变得酥脆,即可进食。上述二类传统潮州小吃在本邦均颇为普遍,可轻易于小贩食档中买到。

  此外,潮人的传统小食———炒蚝仔煎(又称蚝烙),亦令本地人为之食指大动。业者以新鲜蚝仔肉,加上猪油、太白粉(勾芡)、鱼露、鸡蛋、葱花等配料和调味素,用旺火于平底锅将之烙煎至面呈金黄色即可供进食。本地人尤喜于将辣椒酱加入蚝烙煎食。

  传统潮州熟蒸点

  小时候,我最爱吃邻居潮州阿婶做的传统潮州熟蒸粿点(本地又称茶粿),特别是糯米饭桃粿(谷称“饭粿”)和韭菜粿(与包其他菜类馅料者统称“菜粿”)。前者乃采用染红色之占米糍制成包皮,用浅红色包皮包入熟糯米饭加与香爆花生和虾米作配料之馅,然后置入桃状模型中稍微以手按压。将自模型中倒出的糯米饭桃粿蒸熟后,即可食用。后者则同样以占米糍制成呈透明白水晶色包皮,复以此包皮包入油炒韭菜虾米馅料,将此韭菜粿蒸熟后即可进食。这种传统潮州熟蒸粿点,亦深受各籍贯人士所喜爱。近日,在本地露天夜市场小贩档口当中,颇常见以“槟城潮州菜粿”为号召之鬻售者。价钱虽不便宜,顾客们却仍趋之若鹜。

  潮人的海鲜火锅

  以新鲜鱼片、虾、墨斗(章鱼)、鱿鱼、鱼丸、鱼饺等各类海鲜,加上发菜、生鸡肉片、生猪肉片、鸡蛋、米粉、青菜等搭配的菜肴,供人逐一将之放入盛滚烫高汤火锅内烫熟,然后沾酱料进食。这种吃法,潮人谓之“吃炉”;广东人则叫“打边炉”。传统的火锅是用黄铜制造的,火锅当中围以圆状空管供置入烧红火炭,深凹的锅内供倒入高汤,火锅上面有锅盖供盖上以加速高汤的热度。待高汤沸腾了,吃炉者便可依个人喜好,将配料放入锅内烫熟就食。至于鸡蛋和米粉,则通常于吃炉快结束时,供尚未吃饱者,盛碗高汤将烫熟米粉与鸡蛋加入进食,以填饱肚子。由于吃炉的搭配菜肴丰俭由人,而且只需备好高汤,找来个火锅备用即可,所以深受本邦各籍人士的喜好。在槟城汕头街,由已故潮安吴膺宝先生所创的吴发成菜馆,迄今仍是高朋满座的吃潮州火锅之老字号饭店。该菜馆不只为顾客提供堂食火锅,还备有外卖配套火锅菜肴,高汤兼租借整套吃炉餐具之服务。订炉者吃完后无须清洗餐具,只要将之摆在一旁,由送外卖的菜馆收回即可。由于该配套之火锅价格合理,且极为方便,所以每逢农历新年(春节)前夕的除夕夜围炉时,向该菜馆订配套火锅餐(俗称“订炉”)者不计其数,往往供不应给。

  潮人婚嫁糕饼甜点

  大马潮人喜于子女婚嫁送聘礼定亲时,向亲朋戚友派发糕饼和粮制甜点,借以公开宣布喜讯。这种习俗,潮人谓之曰“吃甜”。获派送此婚嫁糕点者,意味着也将在不久之后受邀参加婚宴。在大马,常见的潮人婚嫁糕饼甜点包括:条状酥脆麻花(俗称“麻佬”)、豆仁方(即方型花生糖块)、甜味豆沙饼等,寄寓甜甜蜜蜜。如今,这些婚嫁糕饼甜点似乎已经为西式蛋糕所取代。

  潮州功夫茶

  谈完了潮州糜和潮人的传统甜品、小吃,不可不略谈潮人引以为荣的潮州功夫茶。马风于《功夫茶———高雅的烹茶品茶法》(7)一文中,引述《清朝野史大观清代述异》指出:中国讲求烹茶,以闽之丁、漳、泉三府,粤之潮州府功夫茶为最。氏认为:品茗功夫茶所讲求者,应包括茶具、茶叶、用水、冲法、品法等诸方面。

  在我国,喝功夫茶者颇为普遍。但普通人家所用茶具,一般仅为一二把宜兴出品的紫砂小红陶壶,而茶杯则为既小且浅的白瓷杯,犹记得往昔赴槟城潮人聚居的渔村———高渊港口天后宫进行田野考察时,碰见一群渔夫正围坐在村中的咖啡店里“吃早茶”。他们见到我,即热情的招呼我过去喝杯茶。时余尚未吃早餐,惟盛情难却,只好将杯中之浓茶一啜而尽,喝后口唇但觉微苦,惟入喉颇觉甘美。空着肚子将功夫茶往肚里灌,肚子不免有些许绞痛的感觉。但此种初尝功夫茶之感觉,大体不赖,亦为余日后之嗜茶习性不无关系。当然,个人对功夫茶之初浅认识,不敢在关老爷目前使大刀,仅识此作为个人与功夫茶结缘之原由而已。

  小结

  诚如马风先生指出:就习惯说,潮汕人饮食习惯可以四句十六字作为归结:喜汤嗜粥,喜鲜嗜腥,喜炒嗜卤,喜烟嗜茶。由于喜汤,故潮州菜色多清炖而少红纹。(8)我国食家所喜好的潮式清蒸鱼,即为潮人清淡口味美食之典型实例。潮州人虽仅占我国代表性华族方言群人口之第四位,但潮州饮食,特别是潮州粥和潮州传统小吃,却广为各籍贯人士所喜好。其中,薄饼和炸春卷此二种潮州小吃,已为马来友族同胞列入其食谱当中,成为聚餐宴会的热门小吃之一。当然,其馅料和口味,已演变为具体土风味之特色,而不复原有之风貌。

  观赏潮州戏剧,泡壶潮州功夫茶品茗一番,对中、老年的人来说,无疑为他们的休闲生活情节增添了莫大的乐趣。可以说,潮州文化已成为我国华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丰富和提升了我族文化的内涵。在传统风味小吃方面,潮式烹饪尤具特色,较之其他流派亦毫不逊色。限于个人浅薄的知识和喜好,本文有关马来西亚的潮汕美食之初步研讨仅止于此,失当之处还望多多指教。

  附:本文主要参考资料

  马风著《潮汕文化丛谈》,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出版,1990年。

  雪谷、木马编《潮菜美食》(新派菜谱系列),广州旅游出版社出版,2002年。

  郑良树主编《潮州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上册)。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1994年。

  方烈文主编《潮汕民俗大观》,广东: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1996年。

  蔡普熙主编《北马潮安同乡会成立40周年纪念特刊,1952—1992》,槟城:北马潮安同乡会,1993年。

  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编印《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金禧纪念刊》,新加坡,1980年。

  陈三鹏主编《第三届潮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广州:花城出版社出版,2000年。

  注释:

  (1)如本头公巷的新南美栈,汕头栈等是。

  (2)据陈宽撰《潮州粥》一文,潮人所吃的粥与外方人的粥不同,是一种用米较多,煮得较稠而粘的稀饭,潮语称为“糜”。该文收入方烈文主编《潮汕民俗大观》(1996:53)。

  (3)凤凰城山人于《能食,能放,能睡,这“三能”是健康之兆》(1993:260)一文中指出,糜粥在槟城,可说随处都可以食到。在烟筒路历史悠久的大发兴糜店,即由潮安人所创。其他经营白糜的食店或糜档非常之多,如社尾(批发菜市场),卖菜街,牛干冬街,新街,中路,调和路,亚依淡,日落洞等,都有白粥鬻售。华按:此文虽刊载于1993年出版之《北马潮安同乡会成立40周年纪念特刊》,但其写作时间可能是于六、七十年代。因作者所列上述槟城各街道,据个人所知,如今恐怕只有日落洞的早上菜市场小贩档口和少数地方有鬻售价廉物美、以炸猪肠搭配的白粥或潮州粥。

  (4)参阅萧遥天撰《潮州文化漫谈》,刊载《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金禧纪念刊》(1980:260—261)。

  (5)参阅凤城山人撰前揭文(1993:261—262)。

  (6)见马风撰《潮汕的饮食》文,收氏著《潮汕文化丛谈》(1990:104)。

  (7)该文收入氏著《潮汕文化丛谈》一书(1990:111—123)。

  (8)同上(1990:93)。

  

  

  

你是本文的第4595位读者
来 源: 《第五届潮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作 者: 苏庆华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