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表匠,无奈之中的坚守 文化习俗 图1张

    旧时老市区,许多老一辈或许还对那些熙熙攘攘的场景有着深深的记忆,那时老市区的早晨,弥漫着令人垂涎的小吃香气,还有各种各样的吆喝声,叫卖声。沿街坐着箍桶、补鼎、修钢笔各式各样的手工艺人,而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机械化的推进,这些靠双手养活的手工技艺也都面临着无法传承下去的困境。维修钟表这一行当,也随着手表功能的转变而日渐式微。
    大半辈子与钟表打交道
    位于升平路的一间老房子外面,62岁的黄先治正在忙活着。只见他右眼戴着一个圆形的放大镜,将手表放入开表器中调整好位置后,左手拿起小螺丝起子,将表盘螺丝拧开,然后用拆表刀拆开,把小电池拿出来更换上新的电池,不到三两下的工夫,就已经装好电池。
    黄先治说,换电池是最基本的工作,基本上一下就能换好,如果遇到手表停止转动很有可能是渗油,这就需要花上一点时间,他需要把手表拆开,把所有部件包括时针、牙轮轴、弹簧等等一系列部件全部拆出来,逐一放进汽油中清洗干净,再重新上油,这样一来需要花上他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这样繁琐细致的工作,黄先治已经从事了半个辈子。
    黄先治的父亲19岁就从潮安来到汕头的华达利钟表行当学徒学修表,学成后在升平路开了自己的钟表维修行。从小黄先治就看着父亲在家中修理钟表,维修时父亲总会告诉他遇到这样的问题该怎么解决,十来岁开始试着维修一些部件较大的闹钟,久而久之,也就练就了他的一门好手艺。于是,他进了挂钟厂工作,组装大挂钟配件对于会修钟表的他来说简直就是驾轻就熟的事,后来,随着挂钟厂的倒闭,黄先治再次回到父亲当年开钟表行的地方,摆摊维修钟表,这一摆就是二十几年。
    光顾小摊基本都是熟客
    以前手表和自行车、缝纫机并称三大件,可以说是当时的“奢侈品”,那时候要买一个手表可没那么容易,而且手表的种类也相对单一。现在的手表加入很多新的功能,比如显示日期、计时等等。修表的师傅告诉记者,这些种类各异的手表维修师傅并没有每一种都接触过,但原理是相同的,维修时靠的是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
    随着手机的普及,手表的使用率也遭受了一定的影响。黄先治说,现在佩戴手表的,大多数是有一定年纪的人,年轻人喜欢时髦追求新鲜感,购买手表多从美观度出发,而市面上贩卖的这些琳琅满目、价格亲民的手表大多数使用的是一次性芯片,坏了之后很多人就会直接丢弃购买新的,较少有人拿来维修,其实换一个较为耐用的芯片,手表还可以用很久。
    此外,现在许多人佩戴手表,不只是为了看时间,更多的是为了装饰自己、彰显自己的品味。因而更倾向于品牌表,维修时也喜欢选择有铺面的正规钟表店。一般拿到小摊档来维修的基本上都是老熟客,相信师傅的手艺。
    后继乏人手艺面临失传
    “手工活的利润是很微薄的,我家里还有三个兄弟,他们都是从小看着父亲修表的都会修,但是这工作赚到的钱都很少,他们都不愿意从事这一行,现在家里只有我一个人在坚守着这份事业。”黄先治无奈地说,这样微薄的收入根本就不够他养家糊口,迫于无奈他只好在外再兼职打工帮补家用,而现在在老市区的钟表店很多都是靠卖钟表的利润维持,像他一样在从事钟表修理的越来越少了,基本上都是他这一辈人。修表考验的是耐性,年轻人很少有人愿意花上一天时间细细研究,他的儿子也不愿意从事这一行,所以很有可能接下来,这门手艺也会失传。
    记者探访老市区一带,发现升平路一带有多家写着钟表维修字样的店铺都已经关闭,店主都表示生意难以维系,只是怕老街坊需要维修时找不到他们,所以一直没有正式关闭。
    位于市区外马路的一家钟表店已经开了二十多年,维修的师傅告诉记者,再过两个月,他们就要把店铺关闭。他表示,维修钟表是一项技术活,但是仅仅靠维修钟表根本就无法维持生计,而他也不愿意自己的子女从事这项工作。而在采访中,不少维修钟表的师傅都表示了相同的看法,他们说,手工活是个苦差,只能维系基础的温饱,相比而言,他们更希望儿女读大学进企业单位工作。

你是本文的第564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4、5、10
作 者: 周晓云 魏青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