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我国当代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在广东省民俗学会成立大会上讲话时指出:“潮汕地区的出花园是一种特殊的成人礼”。钟敬文先生的这一观点是很中肯的。旧时,潮汕地区民间的成人礼和出花园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所区别。恰切地说,潮汕地区的出花园是潮汕“成人礼”中的一种形式。
  冠巾礼、上笄礼、出花园、成人节,都是成人礼。自古以来,成人仪式是我国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教育。这种教育,力图使一个人从思想认识上完成从童年到成年的人生飞跃,在较短时间内掌握社会人生的各种知识,通过学习各种社会、文化和行为规范,彻底摆脱过去的不成熟状态,将该民族的经验积累和知识技能继承并世代相传下去。古今中外,在不少地区、民族中,都曾有过这种象征社会成员步入社会的礼仪。
  中国最早的成人仪式,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考古学家们经过对出土文物进行研究,发现早在六千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早期分布区,就曾出现过“凿齿”的习俗,这被视为迄今为止,我国最早的成人仪式。“凿齿”习俗,又称“折凿”、“拔凿”、“打牙”,这种习俗形成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成因就与民族成员获得成丁或成婚资格有关。大汶口之后,中国东南部、马家浜、良渚等文化,以及华南的印纹陶文化分布区的古代居民,也一度流行这一习俗。在古代越、僚、乌、濮等民族中,也曾长期流行此俗。直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仡佬族、高山族中仍保留拔牙习俗。
  进入阶级社会后,成人礼仪有了较严格的规定,冠巾礼和上笄礼是我国古代汉族成人礼仪,流行于全国绝大多数地区,而且还流传于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冠巾礼是古代男子成人的标志。在我国古代的时候,男子加冠前称为“童子”,接近加冠的年龄称为“弱冠”,为举行“冠巾礼”年龄。据《礼记曲礼》:“男子二十,冠而字。”加冠后的人,方能使用字、号。加冠这一年,称“冠年”或“及冠”加冠时,要隆重设宴,宴请宾客,宾客则以礼物相贺。加冠的年龄因时因地而有所变化。清代山东等地男子16至20岁,随时皆可加冠;安徽的一些地区,一般在15至16岁加冠。清代中期以后,加冠移至婚娶前夕进行。加冠后,方可入本族祠堂。上笄礼也称“上头礼”,为古代汉族女子的成年礼,曾流行全国各地。古时,潮汕也有“冠巾之礼”和“上笄之礼”,男行“冠巾礼”,女行“上笄礼”。
  清嘉庆《澄海县志》卷六《礼仪》载:
   “冠礼,旧志不载。今俗男子甫离襁褓,即加帽。至年四、五岁养长,长为总角。将婚之前具冠,命赞礼者祝加其冠,咨亲长所职然。惟士夫家间一行之,民庶多略,女子将嫁而笄,则贵贱无异焉。”
  综合澄海县志、潮汕民间手抄本的记载以及现今的有关资料,从古至今,潮汕的“成人礼”,有如下四种形式:
   “冠巾之礼”。潮汕古时风俗,男孩子十五岁至二十岁,都可以行冠巾之礼。古人“结帻束发以冠巾”。明朝时,把结帻束发改为“纲巾”。清朝时,把纲巾改为戴缨帽冠。一说,冠者,贯也。所以贯持其头发也。巾谐音谨,用帻将头发扎紧,也暗示孩子此后应谨慎从事,不能再象孩童那样毛毛草草了,先冠巾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整齐,辞气和顺。谈话办事,都应象大人的样子了。
  冠巾礼是在男子的父亲主持下举行的。程序是:
   1、请一位懂得礼仪、子孙满堂的人(一说族长)任司仪;
   2、由司仪者设一草席于前厅;
   3、让行冠巾礼的男子坐在草席上面,脸朝屋内;
   4、司仪替行冠巾礼的男子梳头、结帻、戴帽、盛服;
   5、在孩子的父亲的带领下,在祖先龛前拜四拜,向祖先致敬,告知历代先人:后代已长大成人。这个礼仪,到了民国时期已渐渐被人淡忘了。
   “上笄之礼”。古时潮汕的女子到了十五岁,就要举行“上笄之礼”。笄者,簪也,是古人用来束发的簪子。“上笄之礼”就是女子到了十五岁,就要将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古人是十分重视头发的。古人认为,妇人以发为礼,无有髻不敢见人。古代时,女子到了十五岁,虽然未出嫁也要笄发。到了民国时期,潮汕民间就不那么讲究女子十五岁行“上笄之礼”了。“上笄之礼”要等到女子即将出嫁时才举行。及笄之日,“上笄之礼”是在女子的母亲的主持下举行。程序是:
   1、请一位懂得礼仪、子孙满堂的妇女任司仪;
   2、在家的中堂设一桌子,桌面上摆上一面镜子;
   3、在桌子的前面放一筊竻(潮汕俗称“胶掠”。旧时晾晒食物用具,竹篾拼作而成,圆形),筊竻上放置安斗(安斗,旧时量米的器具,一斗等于16市斤);
   4、让行“上笄之礼”的女孩子坐在筊竻上,脸朝屋外;
   5、主司仪的妇女为女孩子梳头、戴髻、盛服,并拜镜神,即在镜子前面拜四拜;
   6、由女孩子的母亲率领,到祖先的龛前拜四拜。
  唐朝吴兢在《贞观政要·任贤》中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古代以铜造镜。铜者,镜也;镜者,鉴也。照镜以明诚也。古人认为,镜有镜神。礼毕,用茶品祀镜神。镜神,一说其名字叫紫珍;一说镜神是五代朱全忠之宠姬。
  《萤窗异草》第二编卷二《镜中姬》载:
  俞逊,字仰之,淮上人也,赘于瓜步巨家(赘:即入赘,招为女婿。瓜步:“步”一作“埠”,镇名,在江苏六合东南步山下,滨滁河东岸;明清设巡检司于此)妻沈氏,美姿容,喜涂泽(修饰容貌)。颇有独擅一代之想。自赘俞,琴瑟甚调,从无脱辐(亦作“说辐”。“说”通“脱”;“辐”通“輹”,钩连车轴与车厢之零件。輹脱落,则车不能行驶。因以喻夫妻不和。后亦称夫妻离异为脱辐)事,姻娅(泛称有婚姻关系的亲戚)中家室失宜者多称羡之。岳家故甚富。旧藏一古镜,云是唐宋时物,不轻以示人。俞欲见焉,索之妻,数数不能得,心恒歉然。一夜有盗入岳家,所窃无多,而此镜并失。家人以为异,窃意偷儿为知其宝者。
  浃旬(十天,一旬。浃,周匝)俞行市上,见货镜老人持一鉴,体制极古,不似近今所铸。询其值,只二緍,遂易之以归,携入室中。妻适对镜整妆,乃戏以投之曰:“若家一废镜,视为希世珍,不令人少照容鬓。今鬻于市,价只百钱,绝无有过而问者。予且袖之来矣!”盖俞故未睹此镜,因给之云云。乃沈一见,即惊曰:“是吾镜也,君果何由得之?”俞亦愕然,始以实告。
  沈持镜自照,忽大骇叱曰:“若何人?”镜亦朗然曰:“若何人?”徐曰:“予为郎君姬,宜参正室。不然,醋娘子讵能容?”言讫,沈忽掷镜自仆,曰:“吓杀予!”镜亦曰:“扑杀予矣!”俞大惊,取视之,镜中立一美人,修眉广颐,艳丽独绝。以视妻,不啻径庭之别。因诘其由。镜曰:“予五代时朱全忠[即朱温(公元852年—公元912年),后梁太祖。五代梁王朝建立者。公元907年—公元912年在位]之宠姬也。全忠为后唐所灭,予遂殁于乱军。后遇仙师,以予血铸镜,魂乃附焉。今又数百年矣。闻郎君古雅,愿备妾媵(古代诸侯之女出嫁,从嫁的妹妹和侄女,称为“妾媵”。后泛指妾)之数。”俞曰:“毋乃为祸乎?”镜曰:“不敢为祸,只以供君把玩,且不与争枕席欢,无须多虑。”俞乃喜。叩其所能,曰:“少习歌。”于是立镜于榻侧,夫妇并坐听之,其声娇细,而簌簌可动梁尘,且其曲亦工雅不群,遂相对乐甚。已而镜中之影,自解其衣,体洁白如玉,先祼而后舞,折腰曲腕,献媚呈身。睹此旖旎之态,夫妇皆情不能禁,竟下帷欢好,置此镜于勿顾矣。自此习以为常。
  不数日,而俞病,势且危殆。岳知之,亟索此镜,叱女曰:“曩者不与儿辈见,正为此中有妖异,祸人者屡矣。予以祖遗,不忍碎之,岂堪朝夕摩弄耶!”因置之铁椟(木柜;木匣)中,加缄封焉。延医视俞,半岁始痊。后岳卒,竟失镜之所在。
  对镜的神化,不仅见诸于古籍,还见之于文学作品。产于十八世纪中叶的我国著名长篇小说《红楼梦》就有“风月鉴”的描述。该书第十二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天祥正照风月鉴》的故事梗概是:王熙凤卖异风骚,向贾瑞毒设相思计,贾瑞被王熙凤耍了两次后,“想到凤姐玩她,因此发一回狠;再想想凤姐的模样儿标致,又恨不得一时搂在怀里;胡思乱想,一夜也合不上眼。”“她二十来岁的人,尚未娶亲,想着凤姐不得到手,自不免有些‘指头儿告了消乏’;更兼两回冻恼奔波;因此三五下里夹攻,不觉得了一病,……。”贾瑞病入膏盲,求医无门,只好求助于跛足道人,借助“风月宝鉴”。但因贾瑞正陷凤姐“相思局”而不可自拔,可怜的贾瑞落得个自绝于镜的下场。书中这一情节描述极为生动,特照录于下:
   “那贾瑞此时要命心急,无药不吃,只是白花钱,不见效。忽然这日有个跛足道人来化斋,口称专治冤孽之症。贾瑞偏偏在内听见了,直着声叫喊,说:‘快去请进那位菩萨来救命!’一面在枕头上磕头。众人只得带进那道士来,贾瑞一把拉住,连叫‘菩萨救我!’那道士叹道:‘你这病非药可医。我有个宝贝与你,你天天看时,此命可保矣。’说毕,从塔裢中取出个正面反面皆可照人的镜子来,———背上錾着‘风月宝鉴’四字,———递与贾瑞道:‘这物出自太虚幻境空灵殿上,警幻仙子所制,专治邪思妄动之症,有济世保生之功。所以带他到世上来,单与那些聪明俊秀、风雅王孙等照看。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背面,要紧,要紧!三日后我来收取,管叫你病好。’说毕,扬长而去。众人苦留不住。
  贾瑞接了镜子,想道:‘这道士倒有意思,我何不照一照试试?’想毕,拿起那‘宝鉴’来,向反面一照,只见一个骷髅儿立在里面。贾瑞忙掩了,骂那道士:‘混账!如何吓我!———我倒再照照正面是什么?’想着,便将在正面一照,只见凤姐站在里面点手儿叫他。贾瑞心中一喜,荡悠悠觉得进了镜子,与凤姐云雨一番,凤姐仍送他出来。到了床上,‘噯哟’了一声,一睁眼,镜子从新又掉过来,仍是反面立着一个骷髅。贾瑞自觉汗津津的,底下已遗了一滩精。心中到底不足,又翻过正面来,只见凤姐还招手叫他,他又进去:如此三四次。到了这次,刚要出镜子来,只见两个人走来,拿铁锁把他套住,拉了就走。贾瑞叫道:‘让我拿了镜子再走……’只说这句就再不能说话了。
  旁边服侍的人,只见他先还拿着镜子,落下来,仍睁开眼拾拾在手内,末后镜子掉下来,便不动了。众人上来看时,已经了气了,身子底下冰凉精湿遗下了一大滩精。这才忙穿衣抬床,代儒夫妇哭的死去活来,大骂道士:‘是何妖道!’遂命人架起火来烧那镜子。只听空中叫道:‘谁叫他自己照了正面呢!,你们自己以假为真,为何烧我此镜!’忽见那镜从房中飞出。代儒出门看时,却还是那个跛足道人,喊道:‘还我的‘风月宝鉴来’来!’说着,抢了镜子,眼看着他飘然去了。”
  《红楼梦》中神化镜的故事情节,应该是源于《镜中姬》的传说。这些历史传说和文学描述,只作为研究资料偶而引述,今人已少人知晓。拜镜神,潮汕人也已少人为之。但潮汕对镜的神化,还有蛛丝马迹可寻:
  一是在潮汕人的家庭中,镜子的安放是有讲究的,一般都不让镜子正面照着睡床;
  二是对婴儿,老辈人都不让其照镜子。有一说法是,让小孩照镜子,小孩子要“认人”,就是专缠着其母亲,不让别人接手抱他(她);
  三是安放在新婚洞房的镜子,新婚之日,必须用红纸封住,待新婚之夜花烛洞房过后,再行启封。
  以上三种俗象,都与镜姬在古镜中作“黄色表演”,的传说有关,也潮汕民间对镜子神化的表现。
   “出花园”。现在,潮汕民间盛行的成人礼就是出花园。潮汕人出花园,不论男女,至15岁(虚岁,实际是十四周岁)那一年,孩子的父母都要为他(她)举行“出花园”仪式。时间一般在农历三月至七月择日举行。孩子十五岁那一年,孩子的父母亲首先把孩子的生辰八字写在红纸上,求神问卜,选定一个与孩子的生辰八字没有冲撞的日子作为出花园的日子。如果算命先生说该孩子出花园与孩子的生辰八字相冲,就不宜出花园,便另举行简单仪式。但在近代,人们一般都没有刻意去择日了。出花园的时间,大多固定在七月初七(乞巧节)举行,少数选择在七月十五(中元节)。
  潮汕民间出花园的礼仪程序依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大体的程序是:
   1、出花园那一天,出花园的孩子要穿外公婆新缝制的新衣,脚着外公婆赠送的红木屐,显得潇洒成熟,并躲在房子里,不能踏出家门;
   2、清早,孩子的父母便把预先准备好的猪内脏,包括猪肠、肝、肚、肾、心,各取一点点煮成猪内脏汤,并下点糖,让孩子吃下。寓意有两种说法:
  一说小孩到了15岁,要“换肠换肚”。意思是说,要抛弃不成熟和肮脏的东西,增添新的知识,以成人的姿态出现;
  二是寄意祈望小孩长大成人后有“肚内”,即知书识礼,明白事理,懂得忠孝节义,待人有度,成熟。猪肠、肚、肝、肾、心,都是猪腹里取出来的,潮汕俗称“腹内”,衍生俗语“肚内”。
   3、将三牲、果品合凑成四件、八件或十二件,陈置在筊竻上;
   4、请出公婆神的神炉;
   5、由父母指点出花园的孩子跪拜,拜毕,以后就不再拜了。
   “出花园”拜公婆神的习俗,来源甚早。阿婆,相传是古时潮汕的一位妇女。她人缘甚好,善待乡邻婴幼,乐为街坊看管小孩,并且在哺儿育女和调教孩子方面又有一套独特的本事,深受四方乡邻的爱戴。美名远扬,连当朝皇帝也知道她。
  因当时宫中有一皇子出世不久,便日夜啼哭,小生命危在旦夕,众大臣及御医们都想不出好的办法。皇帝老子更是乱了手脚,遂张贴皇榜招募民间贤妇进宫调教、医治皇子。可是应者寥寥,并都不能胜任。消息传到潮汕,这位妇女便决定上京试一试。她坚定地认为,皇太子也是人,并没有什么难调教之理,况且幼儿疾病也并非可怕。说来也巧,皇太子在她的悉心护理和调教下,病也好了,人也规矩多了,不再吵闹啼哭了。皇帝一时龙颜大悦,便御驾亲临,想加封于她。正在喂哺、护理皇子的她,对皇帝突然驾到毫无准备,一时慌忙不知所措,情急之下便一头躲进皇子眠床底下,并吓昏了过去。等到皇帝知晓,她已气绝人亡。皇帝为彰扬她的功绩,封她为少年儿童的保护神,主管人间婴幼儿的生命和健康,并尊称她为“阿婆”(民间俗称“眠床脚婆”)。相传阿婆是在七月初七日死的,按理是日应是忌日,但民间却称此日为阿婆成为神的日子,即“眠床脚婆”的生日。这一天,有孩子的家庭,便将阿婆的灵“请”至家中供奉祭拜,一直供奉到孩子虚龄十五岁,七月初七日举行“出花园”时为止。
  有关“阿婆”神位的供奉地点,民间有三种说法:
  一说供在孩子睡觉的眠床下。
  二说供在床下,似对阿婆不敬,而供在眠床的“蜘蛛顶”下的衣櫃架上。
  三说供在一个竹篾做的“湖”(类似筊竻,也是竹篾拼作而成,旧时晾晒食物的用具,面积比筊竻小)上,不设香炉,祭拜时将“湖”奉上,放在眠床上,并将香插在“湖”边缘,祭拜完毕,便将“湖”撤去。
  持第一种说法者说,眠床下供“阿婆”的神位旁边,放一颗象征胆子的鹅卵石和一些孩子喜欢的玩具。祭拜时供奉一些饭团、鱼肉、粿品、纸钱及纸制“婆衣”。随着小孩年龄的增长,祭品逐年有所增加,至“出花园”时为最丰盛。据说,孩子的胆量和勇气,在这位阿婆的调教和护理下,便会与日俱增,孩子日后走出在父母抚育下如同草木芳菲的“花园”之后,到外边的广阔地方去,就不会畏惧胆怯,停滞不前了。因此,阿婆在潮汕民间的心目中并不是神,而是一位和蔼可新的老阿妈。
   6、以上程序进行完毕后,中午备办丰盛的午餐,有肉、三鸟蛋,共十二道菜。青菜以厚合、青蒜、芹菜等为主,其意是孩子吃了厚合,出花园后处处“六合”;青蒜,长大后能算会除,聪明伶俐;芹菜,“芹”潮音“勤”,寓意孩子长大后,能吃苦而劳。出花园孩子上酒席的座位也是有讲究的。这一天午宴,他(她)用用餐坐上正位,鸡头朝着他(她),别人不可动,并要吃下这只鸡的鸡头,俗称“咬鸡头”。
  出花园咬鸡头的传说,来源于明嘉靖年间潮州状元林大钦。据说林大钦少时读书,因买不起红鞋,便穿红皮屐。一天,他放学回家,碰见一位老人抱着一只公鸡蹲在地上,旁边还有一副红联纸,一张没有字,一张写着“雄鸡头上髻。”那位老人要求路过行人应对,对得上可得这只公鸡,对不上者仅赔他一张红对联纸。林大钦站了一阵子,对曰:牝羊颔下须。“那位老人情不禁地说:对得好,对得好!便将公鸡送给他。林大钦抱着大公鸡回到家里,其父亲高兴极了,暗自称赞孩子有出息,并将公鸡宰了,煮熟后,还把鸡头奖励给林大钦,并拍拍大钦的肩膀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要好好读书,争取以后出人头地,独占鳌头。后来,大钦果然得中状元,名扬天下。自那以后,潮汕人就认定孩子吃鸡头是个好兆头,便在孩子入学时,象林大钦一样,着红皮屐,抱大公鸡;孩子出花园时就让他(她)咬鸡头。
  以上是潮汕民间孩子出花园的大致程序。但出花园的习俗,潮汕各地也略有不同。有些地方只给男孩子出花园,女孩子是不出花园的;潮安县民间孩子出花园要用12种鲜花泡水给出花园者沐浴;更换新衣,穿红皮屐,围新肚兜,肚兜里藏桂圆和“顺治”钱;当日除拜公婆神外,还要拜花公花妈。男孩子出花园,祭品中要有一只公鸡主,女孩子出花园用母鸡,要请亲朋好友吃酒菜。饶平县的孩子出花园,要用榕树枝、竹枝、石榴花、桃树枝、状元竹、青草各一对,合12种,煎泡水给出花园者沐浴。该县黄冈镇十五岁男女,凡经算命先生卜卦而不宜出花园者,仅举行简单仪式,给孩子穿新衣,另买一只猪肚子煮熟让孩子躲在门后吃,俗称“换肠肚”,然后拜别公婆神,将香炉撤去。揭西县、普宁县和惠来县的出花园孩子,当天要吃炒猪肠、猪肚,并邀请小朋友,围坐在地上同时进食,祝贺出花园者“换上成人肠肚”,与童年告别。揭西县客家没有出花园风俗,但一些靠近“福老”地区的乡村受潮俗影响,也有此俗。揭西县客家人孩子的成人礼仪是在孩子21岁那年举行的,称“过21岁生日”,不叫加冠礼,也不叫出花园。海陆丰地区也有出花园风俗。公平镇出花园的孩子年龄定在16岁,民间有俗语云:“十五成丁,十六成人”。
  出花园,是潮汕地区颇为风趣的一种民俗活动。自古至今,文人墨客,多有诗、画咏赞。今人、汕头大学党委书记黄赞发先生诗云:
   十二鲜花水浴身,
  红皮木屐步芳辰。
  公婆床上深深拜,
  跳出园墙成大人。
  出花园小孩穿的红木屐,是潮汕人日常的一种便屐。《潮阳县志》(光绪十年,潮阳知县周恒重监修,简称“周志”或“甲申志”)云:“屐有五便:南方地卑,屐高远湿,一也;炎徼虐暑,赤脚纳凉,二也;所费无几,贫子省钱,三也;澡身濡足,顷刻遂燥,四也;夜行有声,不便为奸,五也。”《南粤笔记》云:屐,“以潮州所制拖皮为雅。”这里所说的拖皮屐,就是林大钦穿的红皮屐。
  旧时,潮汕人穿红木屐,实为平常之事。可在外地人看来,却有一番异味古风。清康熙时曾官至内阁学士、刑部尚书的徐乾学,写有《潮州杂兴》云:
  蛮女科头足踏尘,
  大夫偏裹越罗巾。
  天无晴雨穿高屐,
  岂是风流学晋人?
   “成人节”。冠巾礼、开笄礼、出花园,都是潮汕民间自发举行的成人礼。1995年10月8日,由共青团汕头市委员会发起组织的第一届汕头市成人节在汕头市成功举行。1996年8月29日,汕头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作出了《关于确定“汕头市成人节”的决定》。决定指出:“汕头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了谢泽生等六位委员联名提出的关于确定‘汕头市成人节’的议案。会议决定:每年10月8日为‘汕头市成人节’。”发起单位还确定把18周岁作为举行成人礼的孩子的年龄。其理由是:
   1、18岁,潮汕民间习惯称为19岁,这符合我国历史上15岁至20岁举行成人礼的民族习惯;
   2、18岁是进入成人年龄的标志。10月8日缩读(写)为“十·八”,从形式上看,易于记忆。
   3、金秋十月,万物成熟,从内涵上看,10月的含义与“成人节”所含“成熟”之义相吻合。
   4、10月8日,刚好是在国庆后一周,意谓建国(节)后之成人(节),两个节日紧接相连,对生在新中国、长于红旗下的广大青年来说,能加深其祖国的热爱。通过组织18岁成年人面对国旗宣誓,便寓爱国主义教育于“成人节”中,这与“成人节”所倡导的爱国主义教育之主题相紧扣。
   5、10月24日是汕头解放的日子,“成人节”定于10月,希望汕头青年更多地了解汕头的历史,热爱家乡,开拓未来,积极投身于汕头现代化建设。
   6、5月4日是青年节,再过5个月又4天刚好是10月8日,数字巧合的倍数关系易使“成人节”与“青年节”联系起来,可看作是“青年节”的延伸和地方化,这有利于加深青年人对自身价值的认识,更好地发挥生力军、突击队的作用。另外,5月有“劳动节”、“青年节”,10月有“国庆节”、“成人节”,从时间上看,使节日安排更趋合理。
  汕头市成人节,一届一个主题,新意叠出,符合青年人喜欢新生事物、奋发向上的特点。从1995年10月8日至2002年10月8日,共举行了八届汕头市成人节,第一届至第八届的主题依次是:“十八岁的誓言”、“十八岁的责任”、“在阳光下成长”、“做新世纪的主人”、“迎接新世纪的曙光”、“领跑二十一世纪”、“新世纪新汕头新青年”、“诚信人生———十八岁的追求”等。
  汕头市成人节还有固定的节徽。节徽由拼音字母CR和18颗星组成。举办“成人节”的基本目的是,“强化青少年的公民意识,增强社会的责任感,表达青年时代的激情”。成人节徽把这个理念视觉化,用“成人”拼意字母“CR”作为标志构成的主体。经过精心设计的飘带,表现出跃动不已的生命力,并传达出活泼、欢快的气氛,配合抽象人形,象征青年人充满青春朝气、挑战未来的精神。由18颗星组成的花边,标志着星光闪闪的成人阶段是熠熠生辉的灿烂时刻。节徽颜色用鲜明的绿色、红色和金黄色,这3种颜色的搭配,增强视觉新鲜感,给予人以青春活力、热情奔放的感受。
  汕头市成人节还有固定的节歌:《十八岁的誓言》,歌词是:
   “我们站立在地平线,以年轻的心跳,拍出新世纪的鼓点。热情的季节,在血脉中涌动,所有的理想都交给每一次启航,每一次考验。十八岁的脊梁顶天立地,十八岁的风华从现在燃起。十八岁,我们对五星红旗宣誓:忠于祖国,建设家乡,追求灿烂,奉献自己!奉献自己!”
  汕头市成人节主要议程有:
   1、宣誓。升国旗、奏国歌,成人孩子对着国旗宣誓;
   2、接旗。请老同志讲革命传统;向英雄纪念碑献花蓝;老同志代表授国旗,成人代表接旗。
   3、举行一次有意义的活动,如植树,种“成人林”等等。成人节成人宣誓有固定的《成人誓词》:
   “我是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我向国旗庄严宣誓:履行宪法义务,珍惜宪法权利;拥护中国共产党,听从祖国召唤;捍卫正义,保卫和平;继承民族美德,造就现代精神;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人类文明;不断开拓进取,创造辉煌业绩,为汕头的崛起,为祖国的富强,贡献我的青春和智慧!”
   2002年10月8日举行的汕头市成人节除按原议程举行外,还印了《成人纪念册》,收录了《成人赠言》、《个人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及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做一名合格的共青团员》、《入党须知》、《参军须知》、《广东省公民道德格言》、《汕头市市民信用公约》、《父母期望》、《师长赠言》、《青春赠言》、《成长日记》等等。这次成人节不但在主题设置上配合了汕头市委、市政府信用体系建设的中心工作,在青年学生中开展诚实守信教育,把诚信作为成人的起点,使成人节教育有了一个更高更新的境界,而且还在印行的《成人纪念册》中收录了人生旅途中的不少重要内容,使孩子们在接受成人教育的同时,学习掌握一些必要的人生知识。应该说,第八届汕头市成人节,是在总结前七届成人节的经验的基础上举办的,是一次较为成功的成人节。
  至于出花园风俗始于何时,已无据可寻。但潮汕成人发展的趋势是,由繁而简,进而合流。这正应证了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提出的“潮汕地区的出花园是一种特殊的成人礼”这句话。但奇怪的是,不管是冠巾礼、开笄礼,还是出花园,大多在农历七月初七日(乞巧节)那一天举行,这个中,决不是偶然的巧合,是有着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的。
  七月初七日,亦称“乞巧节”、“女节”、“少女节”、“小儿节”、“双七节”、“香桥会”、“巧节会”等,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流行于全国各地。
  相传,七月初七日之夜,为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之时,民间有妇女乞求智巧之事,故称。其起源甚早,系由星名衍变而来。最早记载见于《夏小正》:“七月,初昏,织女正东向。”《诗·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跛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脘彼牵牛,不以服箱。”汉时,出现描写牛郎织女故事的雏型。《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扎扎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涕泣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同时出现了“乌鸦填河成桥而渡织女”的传说(见《淮南子》)。民间也有七夕看织女星和穿针、曝衣之俗。晋葛洪《西京杂记》:“汉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当时太液池西有汉武帝曝衣楼。七月七日宫女出后衣登楼曝之。到晋时,出现向牛女二神祈求赐福的活动,为后来“乞巧”活动的萌芽。宋陈元靓《岁时广记》转引周处《风土记》:“七月七日,其夜洒扫庭除,露施几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祈求河鼓(即牵牛)、织女。”并说,如见天空有奕奕白气或光耀五色,即为二星相会之征候,人们可拜求乞富。或乞寿、或乞子,不得兼求,三年可得。
  南朝梁任昉《述异记》中已出现比较完整的牛郎织女故事:织女为天帝孙女,心灵手巧,能织造云雾绡缣之衣,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之夫婿,但织女婚后,竟废织纤。天帝大怒,责令她与牛郎分离,仍归河东,只准每年七夕相会一次。这一神话,后在民间广泛流传,并有很多变异。比较普遍的传说是,人间牛郎,在金牛星的帮助下,和天上织女结为夫妇,辛勤耕织为生。后因王母(或天帝)从中作梗,遭到分离。
  民间流传的歌谣云:
   织女牛郎曾系红,
   咫尺银河路不通。
  神官召鹊填河遇。
  一年一度喜相逢。
  南北朝时,民间有向织女乞巧之俗,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綵缕,穿七孔针,或以镏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蜘蛛)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其针如篾子,为七孔或两孔、五孔,专为“乞巧”之用,不能作为针线活用。齐武帝时有“穿针楼”之设。唐时,称为“乞巧楼”。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乞巧楼》:“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据《新唐书·百官志》载,织染署于“七月七日,祭杼。”
  宋以后,“乞巧”活动愈多,又增加男孩祀牛郎神之俗。每适“七夕”,有“乞巧市”之设,专卖乞巧物,自七月初一日始,车马喧阗。民间还以竹或木或麻秸,编成“乞巧棚”,“内摆五色綵剪成的仙楼,刻牛郎织女像及仙人等于其上,以乞巧。小儿则置笔砚纸墨于牵牛位前,书曰‘某乞聪明’;女孩则致针线箱笥于织女位前,书曰‘某乞巧’”。(见宋陈元靓《岁时广记》)。一些富贵人家则结彩楼、小舫于庭以乞巧,苏轼《七夕词》:“人生何处不儿嬉,乞与朱楼彩舫。”民间还有“化生”、“摩睺罗”等俗。明沈榜《宛署杂记》:“七月七日,民间有女家各以碗水暴日下,令女自投小针泛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如槌,因以卜女之巧。”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七夕前数日,种麦于小瓦器,为牵牛星之神,谓之‘五生盆’……街市卖巧果,人家设宴,儿女对银河拜,咸为乞巧。”在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又衍变成七娘会。历代民间尚有“水上浮”、“种谷板”、“乞双七水”、“听私语”、“接牛女泪”、“香桥会”等风俗。朝鲜、白族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云南鹤庆县的白族于是日过乞巧节。夜晚人们以瓜、莲蓬、荷叶、葫芦等为衬底,外罩各式各样花灯,点蜡烛或香火烧火燎于灯中,沿河漂放。岸上则有滚龙灯、舞狮灯、唱山歌、跳民族舞等活动。
  综上所述,七月初七日“七巧节”源于牛郎织女相恋相爱的传说,民间过乞巧节在于乞求贤慧和巧智,男孩子乞求聪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中举当官;女孩子乞求巧智、贤淑,会针线活,会理家务,孝敬老一辈,做贤妻良母。潮人借助乞巧节的特殊寓意,在七月初七日举办成人礼,是一个精心的安排,它增加了成人礼深刻的历史内涵。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潮汕民间还保留着七月初七日出花园的习俗,只是程序有所简化而已。自从1995年10月8日共青团汕头市委员会发起组织了“汕头市成人节”后,汕头的成人礼呈现双轨并存———民间仍盛行为孩子操办“出花园”的习俗,代表官方的共青团汕头市委组织全市性的“成人节”。民间习俗“出花园”也将呈逐渐弱化之势。如果汕头市成人节能坚持在吸取民间习俗有益成分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是会受到广大家长欢迎的,应该是有生命力的,并有可能出现民间与官方的成人礼最终的合流。共青团汕头市委发起组织的“成人节‘,已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成人礼,而是把成人节办成一个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新中国、热爱劳动、热爱人民、遵纪守法、继承革命优良传统的教育课堂!
  
  

你是本文的第3582位读者
来 源: 《第五届潮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作 者: 陈汉初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