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女人自小便学会纺纱、绩、织布和绣花。

    《小通讯兵》的小英:“我平日,洗衫担水做针工,时节相辅我女令做上内行,纺纱绩打麻索,乜样工课都输人。”

    《春归燕》,金母拿着纱筐绩。

    《芦林会》,庞三娘:“勤耕力绩教养儿婴。”“耕”是织布,“绩”是绩麻,也即绩。

    金花身边一个筐,一个水钵:“手剥黄麻把郎待……有心绩麻麻成丝……绩幼,细细开。”巫氏限金花每日看管二十只羊,斩一担柴,绩五两。

    《保婴记》,“我七姑哩乱过。”

    绩是潮州女人的专工,老人幼童都会绩。它把在田间收成时已剥离成片并晒干的黄麻或青麻在水钵里浸一下,再开成小丝,然后,把一条条几尺长的麻丝用手捻在一起,连成长长的一条,用右手的拇指、食指轻轻地攥,左手也同时配合,均匀地放在里。这个决不许小孩乱动。否则乱成一团,不可收拾,七姑说“乱过”,说的是这种情况。

    这些绩成之后,便纺成捆,用来织夏布。潮州少女普遍自十一二岁开始,便自织土布,准备嫁衣。金花告诉刘永,她身上的吉服,“粗衣布裙,是奴亲手所织”。清代陈作舟有《潮阳竹枝词》写潮州少女的勤纺织:“绣罢小姑绩苎忙,机声遥度女红墙。织成不向街头卖,待嫁郎时好衣郎。”为丈夫装扮,亦是少女的心意。

    明本《荔镜记》、《金花女》有五娘金花刺绣场面。《古港传奇》的绣花女蓝佩珠绣艺精湛,主持一个绣场。十五阿哥为乾隆六十大寿特来采求潮绣一百幅。他说:“潮绣誉满岭南,为必献之方物。”该绣场还为暹罗国王登基三周年庆典备有献礼绣品。

    《万山红》的犀婆说“媳妇一个卖鹅卵,一个做抽纱。”抽纱是近代才发展起来的工艺品种。

    舞台上,多有绣花场面,女子的闺房叫“绣房”或“绣楼”。古代潮州女子倘不会“女红”,是不像样的。

    绣花用花规。小花规拿在手中,用藤做成。大花规像个大木架,放在地上,可以多人合用,绣大件作品时才用到。绣线有金钱绒线五色线,品种繁多,《古港传奇》有细致的描写。

    潮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粤绣的一大流派,具有独特艺术风格和鲜明地方色彩。潮绣既是名贵欣赏品,也是上乘实用品,远销世界各地。近代以来增加了抽纱品种,潮汕女人也已不再纺纱、织布和绩细,绣花逐渐变成少数人在制作的工艺,但潮绣一项,大概不会灭亡,也不该灭亡。

    编后绩,即缉麻线,自古有之。《国语·鲁语下》:“公父文伯退朝,朝其母,其母方绩。”,此处潮音读“之挨3”。该字见自《康熙字典》。

你是本文的第1322位读者
来 源: 《汕头日报》2003-11-23
作 者: 李汉庭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