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山书院是广东现存数家明代及明代以前的书院之一,虽与中国古代四大书院无法相提并论,却是澄海地方史上最重要的书院。书院背靠神山,前临鹅湖,坐南朝北,四周葱翠,宛若一位清秀的农家女在湖前梳妆打扮,润眼,却不抢眼。

书院属于三进硬山顶祠堂式学堂,门庭上四块石壁刻有《四时读书乐》四首诗,一起烘托正中的“冠山书院”。进入院门为宽敞大埕,两缸紫色的睡莲,两株橙黄的桂树,幽幽的桂香悄悄沁入心中。正座大厅为讲学堂,20扇门肚上浅朱红底白粉字,书写儒学经典语句,堂内为朱熹讲学像,后埕连接二进和三进,后堂祭祀书院倡建人知县蔡楠。偶遇一帮小学生在外埕学茶艺,穿汉服,叠手端坐,桌上的风炉“突、突、突”冒着热气。老屋与稚童、威严与可爱的对比别有一番趣味。当年,学子是否也一边读书,一边品茶呢?

书院的“靠山”便是神山了。《澄海县志》载:“神山高十一丈,周七百余步,较澄海诸山岩为低小,然峰壑幽邃,草树荣敷,实甲他山。”沿书院左侧步道上山,山脚下数十棵柚木或像礼兵笔直排列,或如恋人脉脉含情,闪烁金光的树叶与朴拙斑驳的树皮诉说着沧桑的故事。经过桂花亭,来到藏春坞,阳光如同画笔将外层的绿叶照成透明的金片,将静谧的石板路变成黑白交替的琴键,爬山如弹琴,阳光的芬芳弥漫开来。来到山顶平台,夕阳将树干的阴影变成一首曼妙的舞蹈,伴着“啾、啾、啾”的鸟鸣与跃动的身影,小朋友正踩着节拍欢跳。今日之风光,与450年前蔡楠所见是否一样?

同样彰显温和气质的,还有书院前的鹅湖。

鹅湖碧绿,将书院和神山都倒影到湖中,颇有“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的味道。湖中的亭子一大家子在喝工夫茶,“食、食、食”的招呼声此起彼伏;湖边老人“架脚”眯着眼“照日”,有些就势斜躺在草坪上“日光浴”;少女将双腿曲成倒V作书架读诗,读到会心处脸蛋红扑扑;小孩在“踏脚车”比赛,清泉般的笑声将湖水震出一圈圈涟漪;妇人嘴里的瓜子“咯、咯、咯”不停,她们“从暹罗诐到猪槽”仍意犹未尽;男子在书院门前石阶或安坐、或读石刻,也许此时无所事事就是对一年辛劳最好的犒劳。蔡楠若见到今日书院之景象,是否感到欣慰?

明隆庆四年(1570年),蔡楠始修冠山书院,隆庆六年(1572年)竣工。明朝地方官员的考核晋升并无在任职地修建书院的科目,那蔡楠为何修建冠山书院呢?在书院右侧山边大石上,至今保存蔡楠所书“攻玉”石刻及“攻玉铭”。发现璞玉,琢磨成器,见贤思齐,提升德行,蔡楠兴建书院的本意是为澄海开创一处“释奠习礼之地,兴学育才之所”。因此,蔡楠捐出两年半俸银百金修书院,自任山长,为生员讲学授课,开一邑文风。

准备离开书院时,一阵凉风吹来,鸟儿立在枝头闹,一朵木棉花掉落鹅湖,狮头鹅在湖中戏水,伴随朗朗的书声,突然想起门庭上的《四时读书乐·春》,在书院期间的蔡楠,是否四季都体验到读书之乐,是否常写生活的文章呢?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