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汕头市文化局承办“第五次中国经济特区暨沿海开放城市文化发展理论研讨会”,我应命写了一篇主体论文《乡土特色浓郁的潮人文化——汕头经济特区的文化实践》。文中写道:

“中心”(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由海内外热心潮汕历史文化研究的潮人自愿组成,汕头经济特区的人缘优势在这里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中心”一呼百应,迅速扩展,硕果累累。“中心”像一条高速运转的印刷流水线,源源不绝地汲取、梳理、集纳,又源源不绝地推出一册册沉甸甸的文献、专著、丛书。

“潮汕文库”是由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和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一项大型文化工程,分类纲目如下:⑴潮汕历史文献丛编;⑵潮汕金石丛编;⑶潮汕文物考古丛书;⑷潮汕历史文化资料丛编;⑸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丛书;⑹潮汕历史文化名人传记丛书;⑺海外潮人历史文化丛书;⑻潮汕民俗丛书;⑼潮汕历史文化音像丛编;⑽潮汕历史文化画册、影集;⑾潮汕历史文化研究论丛。《潮汕文库》第一期工程计划出版100部书,现已出版的有《翁万达集》《林大钦集》《饶宗颐潮汕地方史论集》《潮汕考古文集》《蓝鼎元论潮文集》《〈金钗记〉及其研究》《潮剧闻见录》《潮汕方言熟语辞典》等共20多种。可以预期,照此速度推进,潮汕文库将是何等壮观,何等辉煌!

“中心”还设立了“潮汕历史文化资料库”“潮汕文化名人档案库”,定期编印《潮学研究》丛书……凡此种种,使潮汕历史文化的研究纳入全面系统、有序运作的轨道,潮学研究自此有了一个运筹帷幄的大本营,其推出的文献、专著、丛书之丰富,毋须我赘述。

2003年年初,其时的“中心”理事长吴勤生、副理事长李衍平找了我去,要我担任“近现代潮汕文学艺术简史丛书”之《近现代潮汕戏剧》一书的主编,我应命而动,第二天就请了广东潮剧院和汕头戏校的李国平、林淳钧、陈骅、郑志伟、陈炳光等几位老师到我们艺研室来开会,大家兴致勃勃,商讨了大纲,又分领了各自负责的章节。为什么那么“顺溜”呢?因为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合作过了,《潮剧年鉴》《潮剧研究》这些丛刊的编纂,都离不开这几位老师的支持和帮助,彼此都已经十分融洽默契。就这样,整整三年,一天都没耽搁,我们第一个完成结题任务,作为这套丛书首卷,于2005年6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发行。

这部《近现代潮汕戏剧》,前承数百年的地方戏剧史脉,着重反映一百多年来,潮汕地区戏剧演变的历史和现状,比较全面、概括、忠实地反映了潮汕地区戏剧变化发展的历史真实。该书可以让人们一览潮汕戏剧园地的绚丽多彩,为研究潮剧与南戏的血缘关系提供翔实的最原始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也可以让我们记住许许多多为潮汕戏剧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辈们。

回想起来,“中心”当时是抓住了时机,做了一件大好事,不然,时过境迁,现在就再也找不到这些宝贵的资料了。以陈炳光老师为例。潮剧教育是陈炳光老师毕生从事的事业,他为此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他1956年调任粤东民间职业剧团办事处副主任,兼任戏曲演员学习班主任,从此走上戏曲教育岗位。在他的关于“潮剧教育”的史稿里,我高兴地看到,他对于每一历史事件的记述,是那样的精确,不只是年、月、日的准确无误,而且何人参加、办了何事,都记载得一清二楚,其用心之专、执录之勤,令人叹服。令人遗憾的是,在写完“潮剧教育”的章节后不久,陈炳光老师就谢世了……

作为“中心”的特约研究员,能躬逢其盛,实在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如今我也年逾古稀了,“长江后浪推前浪”,期盼着后来者将“中心”的研究工作继续推向前进,让“潮汕文库”更为充实丰盈!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