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镜塔是潮汕一处历史人文胜地

舌镜塔两侧的碑林

大颠送别韩愈的留衣亭

大颠祖师塔(舌镜塔)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舌镜塔前关于塔名由来的传说石刻

位于潮阳区铜盂镇的灵山寺,掩映在一片青山秀水之间,与潮州开元寺齐名,是粤东著名古刹之一。它由唐代高僧大颠祖师所创建,不仅历史悠久,规模宏大,且因大颠和韩愈不同寻常的友谊,使这里成为千年文化佳话的见证。大颠祖师塔(又称舌镜塔)更因其历经千年保存完好且造型独特,成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存千年 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于唐代的“舌镜塔”是潮汕地区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墓塔,也是目前全国罕见的唐代钟形佛塔,1985年和2019年分别被列入全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舌镜塔位于灵山寺东侧,塔高2.8米,塔身最大直径1.8米,由78块花岗石砌成。塔顶浑圆,形如倒扣的巨钟,在建筑形制上列为钟形墓塔类。塔基为八角束腰形,有龙、麟、狮、熊及奇花异卉浮雕图案,造型简朴。正面有莲花承托的方形神龛,龛内刻有楷书“唐大颠祖师塔”字样,其中“颠”字刻成“真真”,以此显示大颠祖师大智若愚,似颠非颠的形象。

关于“舌镜塔”,千百年来一直有着神秘的传说。在“舌镜塔”前的石碑上刻有一段文字:“本寺开山祖大颠禅师(732-824)圆寂安厝肉身舍利之塔。史载:唐末曾遵师嘱开启,惟存舌根如生;宋至道中(995-997)再开启,则仅存古镜一圆而已。后人遂称为舌镜塔。”

记者了解到,这一传说在明代隆庆《潮阳县志》中也有记载。相传唐长庆四年(824),主持灵山寺的大颠圆寂,弟子遵嘱将他的肉身封藏在塔内。三年后,弟子们开启了塔门,只见祖师肉身依然端坐塔内,容颜如生,四肢屈伸自如,头发和指甲也增长了;到了唐末,弟子为修葺墓塔再次开塔,只见大颠的肉身已化,塔内只存一盆水和一根舌头;到了宋至道年间第三次开塔,塔内仅存一面古镜。弟子们将塔门密封,并将墓塔更名为“舌镜塔”。古塔从此再没有被开启过。

关心民生 农禅并重广种千丛果

大颠祖师俗名陈宝通,唐开元二十年出生于潮阳一户官宦人家。他从小聪明好学,过目不忘,在乡间颇有名气,但他却在而立之年选择出家,云游各地,直至晚年才带着众弟子回到故乡潮阳,先后创建了白牛岩道场(东岩卓锡寺)和灵山寺。

他一生除了潜心佛学,还主张农禅并重,带领僧众耕山种果,在寺院周围的山坡上种下了荔枝、龙眼、芒果等果树,被人们称为“千丛果”。传说荔枝成熟时,香客来到这里,可以随意摘果尝鲜,但不能带回家,如果未经允许带回家,果子就会烂掉。潮阳民间有一句口头禅:“灵山荔果,有食无‘帕’(私带)”。

关于大颠的传说,大多带有神话色彩,像“卓锡取泉”,讲述的是为解救旱灾,大颠用锡杖在山石中点出泉眼,以甘泉滋润大地民生;为解决潮阳落后的交通,他用禅杖幻化成横跨大江的桥梁,被后人称为“陈仙桥”。这些流传至今的传说,都反映了大颠一生关心民生,倾力助农的美德。

旷世友情 留衣亭见证韩愈大颠一段佳话

在通往灵山寺的必经之路上,有一座亭台,名为“留衣亭”。相传这里是韩愈离开潮州之前与大颠留衣作别的地方。

唐元和十四年(819)正月,韩愈因谏迎佛骨触怒了宪宗皇帝,被降职贬到边陲之地潮州任刺史。一向崇儒反佛的韩愈听闻大颠不但博学善辩,还甘居山林,耕山种果,造福一方民众,十分敬佩他的操守,于是抛开了儒佛之争的成见,多次和他谈经论道,对各自崇仰的学说展开热烈的争论,两位文化大家求同存异,不断碰撞出思想火花,使中原儒家文化与岭南的禅宗文化结出硕果,成为岭南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潮州先贤录传》记载了韩愈与大颠惺惺相惜的故事,其中说到,“元和十四年韩愈刺潮,与大颠来往甚密,愈移袁州时,留衣作别。”韩愈因反佛而罹难,但在潮州短短几个月时间,和大颠成了莫逆之交,彼此敬仰对方的才情和德行。韩愈移任江西袁州刺史前夕,专程再登灵山寺向大颠道别。大颠将韩愈送到山下的小桥边,依依惜别之际,韩愈脱下身上的二袭官服锦袍,赠送给大颠作为留念。大颠领会韩愈的心意,在留衣作别的地方建了一个亭子,把他们交往的事迹刻在一块石碑上,立于亭内。并将亭子取名“留衣亭”。一千多年来,留衣亭成为道迹贤踪的重要标志,大儒韩愈与高僧大颠的友谊,更成为流传至今的千古美谈。

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墨客慕名来到名刹灵山,瞻仰舌镜塔,以诗文缅怀先贤。在舌镜塔两侧的碑林中,集中展示了历代文人雅士留下的众多碑刻墨宝,更丰富了这一重点文物的文化内涵。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