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亲寄给郑万里的侨批
郑万里的学籍表
一个泛黄的侨批封,一张手写的学籍表,一本残破的侨批登记簿……近日,记者在汕头华侨中学采访时看到,该校学生郑万里与在新加坡谋生的父亲相通相思的点滴痕迹,见证了父子俩隔海相望的拳拳真情,承载着海外侨胞沉甸甸的家国记忆。
了解侨史,追忆过去,侨批始终是越不过的章节。顺着这个泛黄的侨批封,记者走访相关知情人,探寻侨批背后的故事。
【侨批印迹】
远程教育 殷殷嘱咐
郑万里是汕头华侨中学的学生,从该校负责校史材料整理陈宏之老师提供的学籍登记表记者看到,郑万里1937年出生于潮安五区镇礼阳村,1954年9月入读侨中,班级叫戊班,是一名内宿生。父亲郑奕江在新加坡经商,一家7口,经济来源主要依靠侨汇。
长期以来,在海外打拼的华侨始终不忘故国桑梓,他们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赚钱养家,稍有积累就开始往家乡寄信、寄钱。他们十分重视家中子女的读书问题。在侨中保存下来的侨批登记簿里,不时可以看到郑奕江寄给郑万里的侨批登记信息。
“养不教,父之过。”中国历来将孩子的教育提到很高的地位上。收藏家张美生告诉记者,华侨给家乡寄侨批,对子女教育殷殷叮嘱,在侨批上经常看到华侨特别吩咐“家中再苦再穷也要让孩子读书”这样的语句,言犹在耳,令人动容。张美生曾收藏过多封郑万里的侨批,让他记忆犹新的是,郑奕江虽远隔重洋,但经常通过侨批进行远程教育,反复叮嘱儿子万里要认真读书,精通一门技艺,堂堂正正做人。
郑万里也不负父亲所望,成绩优秀。从侨中的学生档案中,记者看到班主任薛宗礼老师对他这样评价:纪律精神和学习成绩好,又能经常注意特事学习,有钻研精神,在班委会工作热情高……
字迹隽秀 情真意切
除了历史文化价值之外,侨批的书法艺术也得到了不少文化界人士的高度评价。提起收藏郑万里侨批的缘故,张美生表示,是封面上漂亮的楷书深深吸引了他。“郑奕江的字很漂亮,看起来赏心悦目。”张美生说,其侨批内容丰富,充满了真情实感,郑奕江在批信中常常诉说外洋谋生的不易和赚钱的艰辛,告诉儿子只有学好知识才能改变命运。
张美生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集币,后与侨批结缘。他告诉记者,大约30年前,他经常跟“落乡人”买钱币。当他看到那些人把侨批当废品卖,为了增加重量多卖点钱,拼命往侨批上喷水,他心痛不已。“我上前制止,并果断把成捆成捆的侨批买下来,从此,与侨批结下不解之缘。”
“大多数侨批都是用毛笔写成的,到了民国后,开始出现钢笔字。字体有楷书、行书或者草书。”张美生说,在当时,华侨要么自己写侨批,要么请代写先生来写。在张美生看来,自写批应分为两类,一类像郑奕江那样的华侨,本身有一定的文化和书法基础,经常把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亲身经历的感受写入批中;另一类是谋生者识字少,又付不起代书费而不得已自己写批,这类批信往往杂乱无章,错别字多。
那代写批是怎样呢?张美生说,代写批就是请代书人写的批信。这类批信条理往往较为清楚,但内容上显得比较单薄,简单直白,缺乏谋生人自身的情感宣泄和谋生过程的具体细节。
艰苦谋生 几多挂牵
在一封封侨批背后,记者看到了当时海外华侨的经济状态和他们心中的悲欢。侨批中,不管是代写的还是自写的,不管内容长短,都无一例外地反映了海外华侨对祖国、对亲人的牵挂、关心和扶持。它不仅记录了华侨“下南洋”的艰苦奋斗历程,而且谱写了近代以来侨民移居海外而心系桑梓、甘于奉献的华侨精神。
在收藏家陈先生手中,记者意外发现了一封郑奕江寄给郑万里的侨批,从日期和收件地址推断,郑万里从侨中毕业后,就读于汕头市第一高级中学。从批信中我们可知:郑奕江不时多生微疾,他生意连年以来亦多亏本,他老自怨老景不佳,不能多寄供给儿子生活之用……还叮嘱家人不用担心挂念,他自然能料理好。
“无论华侨在南洋的日子有多艰难,哪怕只攒下一元钱也要按月准时寄回家。”张美生说,那个年代,身在异国的潮汕人,无论经济地位高低,他们都把大部分积蓄寄到家乡赡养亲属,或接济亲戚朋友。
时隔多年,回忆起当年海外华侨为了家乡亲人能过上日子,倾尽所有寄来侨批,这份深厚的家国情怀令人无不为之感动。张美生坦言,在研究侨批文物时,他经常被华侨爱国爱乡爱家情怀和诚信品质感动得流泪。一件侨批就是一个故事。我把这些珍贵文物保存好了,把这些感人事迹发掘出来,写文章出书,做这样的事情,感到特别自豪。
【专家点评】
侨胞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省吃俭用,尊老爱幼,谆谆教导子弟立志向学,增长才干,提升自我,报效国家。在侨批中,几家欢喜几家愁的现象比比皆是,然而,不论有钱没钱,在海外拼搏的华侨们都会想尽一切办法往家中寄批,报平安。虽然贫富有殊,但对亲人、家乡的牵挂都是一样的!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