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湖菊园
东湖古巷道
东湖侨博馆
卓厝巷
东湖社区党建广场
东湖大坑排洪沟大变样
74岁的东湖社区乡众理事会理事长李秋和介绍李氏祠堂
山水万程,步履不停;笃志前行,虽远必达。
近年来,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我市打造了一个个具有潮汕文化特色兼具侨文化元素的“美丽侨村”。日前,省、市先后召开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动员大会,我市吹响了加快推进这项工程的号角。各侨村如何抓住这一机遇,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步伐,由市政协港澳台侨外事委员会、汕头公共外交协会、汕头融媒集团联合开设的“侨心潮情中国梦·侨村新变”栏目今起推出,记者走进侨村,挖掘背后故事,讲述潮侨反哺家乡的大爱情怀,探寻乡村的喜人变迁和发展新动能。敬请垂注。
走进濠江区广澳街道东湖社区,空气清新,草木葱翠,乡间道路干净整洁,农家庭院错落有致,古村街区、景观水廊、侨博馆等人文景观,呈现一幅美丽乡村图景。
东湖社区建村八百余年,底蕴丰厚、人文丰蔚,是“广东省古村落”“全国社区侨务工作示范单位”,社区现有旅外乡亲约1.3万人,几乎“家家有番客,户户有侨亲”,素有“番客村”之称。近年来,东湖社区因地制宜做活侨文章,广大侨胞热心反哺家乡,侨乡文化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近日,记者走访东湖社区,感受侨乡日新月异的变化。
望山见水留乡愁
古韵犹存的旧民宅,幽深绵长的石板路,静谧古朴的大木门……走进东湖社区,漫步乡间路,白墙黛瓦、飞檐翘角,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近年来,东湖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打造最美侨村,已成为一个传统古村落的样本,又是一个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范本。”东湖社区党委委员林钊介绍说。
东湖社区位于濠江东部,始建于南宋,三面环山一面向海。村庄依山而建,环境优美,景色宜人。“这里的人们勤劳朴实、善良好客,庭前屋后收拾得井井有条。”林钊边开着小电瓶车带领记者游览边介绍说,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整个村庄都进行了绿化、美化、亮化,着力推动旅游业及特色产业发展。
一路上,随处可见古榕、古巷、古碑以及中西结合的特色建筑。穿过了数百年岁月,如今这里的一景一物,被时间调润出另一番味道,展现出另一种美好。在卓厝巷内,石板路、旧民宅等,历经风雨仍未褪色的西洋风,在侨村和谐地存在着,让人看到了昔日侨乡人家的繁华景象。林钊说,汕头开埠后,外国船只在汕头港频繁穿梭,很多富有讨海经验的东湖人离开渔船,受聘到外国船只上当海员。后来,当中部分人随船漂洋过海到达香港,或到越南、泰国、欧美、澳洲等地谋生。因此,东湖村几乎“家家有番客,户户有侨亲”,是“全国社区侨务工作示范单位”“广东侨界人文社区示范点”。
至今,社区内明清至新中国各时期的民居群保留较为完好,古驿道、寨门、谷仓、石板路、祠堂、家塾、洋楼、四点金和下山虎民居等乡村建筑较为丰富。侨文化是东湖社区的一张名片,社区突出做好“侨”文章,完善配套,保护好古巷道,打造休闲旅游街区,为当地居民留住乡愁,也让四方游客感受东湖古韵乡村的魅力。
古榕石碑成奇观
听说记者特意寻找古树,东湖社区乡众理事会理事长李秋和会意地笑了,他告诉记者,村里有好几棵百年的古榕,挺拔苍劲、枝繁叶茂,默默见证着村庄的岁月。“那几棵古榕虽然树干老态龙钟,盘根错节,但仍然生机勃勃”,李秋和说,有的树干上有奇形怪状的气根缠身,像挂满了“怪石”,处处流露出岁月痕迹。
沿着村北巷道,记者和李秋和来到古巷,一棵高耸的古榕蓦然出现在眼前,树高达十余米,树围至少要八九个成年人张开双臂才能合抱。硕大的气根向空中伸展,高高低低,形成层次,犹如一顶绿色的大帐篷,太阳只能沿着一些缝隙在地上印出少许光亮。李秋和说,旧时东湖村民就是在这里经大岭通往葛州再往潮阳、汕头,飘洋过海去“过番”。
记者看到,古巷的古寨门基本保存完好,两根寨门石柱饱经风霜,石块已有些风化。位于古榕树后,是“柭仔”伯公庙,庙中现存的《路记》石碑真迹记载,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年),村里有庄、陈等姓氏村民在此合力修路的故事。因此可见,早在八百多年前,这里就已经有多姓氏先民集居而形成村落,足以见证东湖村的悠久历史。
据介绍,东湖村一共有3座寨门,位于李厝埕五巷的后头石寨门,是当时东湖主要出入门户,寨门宽敞气派,门上刻有清咸丰年间进士张国栋的手书“东海怡情”,字体清雅俊逸,寨门背面“里仁为美”匾额仍保存完好,字体深厚华润,别具一格。
侨宅变身侨博馆
在东湖社区,有一栋蓝灰相间的小洋楼格外引人注目。这是一栋命名为“德庐”的侨屋,占地面积约170平方米。在海外乡亲李月德、李喜德兄弟捐助下,这座曾经闲置的侨屋修缮、活化而成东湖侨博馆。
走进侨博馆,记者看到里面的展示分为东湖概况、香港同乡会活动掠影、老物件展示等,共有三十余件展品,其中有老海员证、华侨与亲属来往的书信、与“侨”相关的老物件和字画等。一张张陈旧的老照片是东湖华侨奋斗历史的缩影,一封封泛黄的家书凝结着华人华侨的赤子之心。随着解说员的娓娓道来,再仔细地观摩着每一件藏品,深刻感受着东湖源远流长的华侨文化与精神。
据了解,“德庐”由在海外拼搏的乡人李月德、李喜德兄弟于1948年建造,是旧时东湖唯一一幢中西合璧、有独特建筑风格的民居。该建筑极具特色的是它的“时间门匾”——“1948”。这是把中国传统在大门上部书写宅第名称的习俗与西方记录建筑建成时间的做法相融合。月德楼是东湖最早一处铭刻年份的民居,从后来不少东湖传统民居都有“时间门匾”的现象来看,月德楼的创新风格引领了本地的建筑风潮。
历史上,东湖被誉为“海员之乡”与“番客村”,侨力资源丰富。目前旅居海外的东湖乡亲约有1.3万人,归侨62人,侨眷近2千人。“东湖侨博馆成为展示东湖侨情的重要窗口,有利于加强联谊和为侨服务工作,是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的重要举措之一。”社区负责人表示,打造侨博馆,展现东湖历史人文和侨史,以此铭记历史,记住乡情乡愁,更好地建设我们的家乡。
侨乡文化韵味浓
来到东湖社区,一股“侨”味迎面扑来,这里很多古老建筑,都和“侨”有关。卓厝巷是东湖社区一条以本地望族卓氏命名的古巷道,至今仍保留多座完整“四点金”潮式建筑和家塾祠堂的特色民居角落。记者看到,旧貌换新颜的卓厝巷,巷道两边大红灯笼高挂,白墙上画满现代彩绘,与一溜排列的高高山墙厝角头遥相呼应,构成了古村的独有之美。
在卓厝巷,一口“过番”井吸引了过往行人驻足观看。东湖地处海滨,水源充沛,地下水资源丰富,每家每户都有水井,还有许多公用水井。“剪不断的是乡情。”李秋和说,一批批“过番”的东湖人在出发前大都会来“古井”装上一壶井水、带上井边的一把土,寄意在异国他乡能适应当地水土,也寄托着思乡之情和平安顺遂的美好愿望。
严氏祠堂、李氏家庙、观音庙、天后圣母庙、国王古庙……在东湖社区,还藏着许多家庙、宗祠。每一座宗祠,都记录着一个家族的血脉延续,都凝结着无数族人的深深眷恋。严氏祠堂是在汕头开埠后,由当上香港一船务公司“大副”的严福添(严福财), 赚钱后回家乡出巨资并发起族亲建起的。建成后不久,日寇入侵,严氏族人饱含爱国热情、支持抗战,很长时间把祠堂借给“抗日义勇军”驻扎。严氏族人也热心教育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祠堂很长时间作为村办学校使用。
“作为侨乡,东湖这些祠堂庙宇都是无法复制的城市印记”,李秋和告诉记者,每年冬至的第二天,无论再忙,在外的李氏子孙都会放下手里的生意赶回来,在祠堂前燃那一炷香。至今,李秋和还深深记得,1991年修缮李氏家庙时,侨胞乡亲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花最少的钱办最好的事。在李秋和看来,祠堂庙宇不再只是那一叩首、一炷香,更多的是凝聚宗亲感情的纽带,是海外游子魂牵梦萦都要回来的地方。
数字背后的乡村巨变
东湖社区自古有“番客村”和“海员之乡”之称,常住人口6000多人,旅外乡亲却有1.3万人,东湖华侨主要旅居在越南、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柬埔寨、美国、澳大利亚、英国、荷兰等。近年来,东湖社区秉承并践行“里仁为美”的乡训,充分利用侨资反哺家乡,发展变化日新月异,成为广东乡风文明的缩影。一个个鲜活的数字、一串串骄人的成果、一声声百姓的赞语、一张张乐呵呵的笑脸,真实而生动展示着东湖社区的巨大变化。
1.3公里的“臭水沟”变生态景观水廊
在东湖社区主干道上,一条长约1.3公里的景观水廊特别引人瞩目。林钊告诉记者,历史上村民们把这条沟渠称为“东湖大坑”,之前由于疏于管理,沟上违建商铺,导致交通堵塞、卫生弱化等一系列问题。2021年初,东湖社区启动整治清拆工作,得益于在港乡亲企业保辉公司全资捐赠,“大坑”进行整治及景观提升。数月后,曾经饱受诟病的“臭水沟”华丽变身,成了村民游客休闲的景观水廊,流水清澈,沿途还分别建有“奇石公园”“小舟亭”“邹鲁桥”“下涝妈亲水庭园”“塔榕园”等景观。
近400亩的菊园擦亮“金色东湖”名片
菊花、东京薯和紫菜并称“东湖三宝”。2018年,东湖经联社取得濠江区的第一个集体商标——“金色东湖乡”,为社区增添了一张新的“集体名片”。社区立足东湖菊花原生态、高品质、高价值特点,以“农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建设面积近400亩的东湖菊园,做大做强“一村一品”菊花产业。社区着力延伸产业链条,研制出菊花养生茶包、菊花酒和菊花菜等高附加值产品,极大延展了乡愁的“广度”。同时,大力发展“菊花+旅游”“菊花+产业”,举办东湖菊花节,建设美丽侨村,擦亮“金色东湖”文旅名片。
约2.2公里的浏览线路串联侨乡精品景点
近年来,旅外侨胞大力支持家乡东湖社区建设,一批民心项目像文化广场、进村大道、湖光路景观区、社区休闲公园等相继竣工,极大改变了村容村貌。东湖社区以卓厝巷至后池巷为主要路线,将古寨门、古民居和水体等串联起来,打造一条行程约2.2公里的浏览线路。漫步东湖社区,记者步行通过邹鲁桥,沿卓厝巷至后池巷,村古巷道两旁随处可见古寨门、潮汕传统风格大宅第、“双佩剑”建筑格局的民居、古祠堂、古榕树等,具有侨文化元素的侨村原始景观让人流连忘返。
“乡愁”带动侨资回归, 助力乡村振兴
一直以来,濠江华侨乡贤在外打拼,有一番成就后回到家乡,出钱出力,以一片拳拳之心,以一项项实实在在的行动,在家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节点做出贡献。
1990年,在海外华侨和热心人士的支持资助下,重新择址于虎康山建设一个占地约30亩的新东湖小学。旅泰侨领、东湖乡亲林来荣出资人民币50万元,建设礼堂、综合楼、教学楼、宿舍等,于1991年竣工。
2011年,上海保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乡贤林隆彬回乡探亲,了解到东湖小学硬件环境差,已无法适应师生的需求。秉承先辈乐善好施的优良传统,林隆彬斥巨资为家乡建设一所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环境优美的学校,校区坐落在青山环绕的东湖乡西北,总投资3100万元,建设教学楼、实验楼、行政办公楼、多媒体楼、礼堂、体育中心等设施。
2013年,东湖进村牌楼建成,新牌楼由50多名乡贤侨胞出资出力建设,气势恢弘,工艺精美。由郑辉投资创办的达辉食品有限公司、吴越岫投资创办的丰侨手袋厂等侨资企业落户社区周边,为社区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带动了集体经济发展。
此外,由侨胞乡贤投资建设的社区农家书屋、进村大道、文化广场、休闲公园、幼儿园等,极大地提升了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截至目前,旅外热心乡亲已捐资约6亿元帮助完善家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公益事业发展。2010年以来,东湖先后获得广东省卫生村、广东省宜居社区、汕头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点、汕头市平安村居、汕头市科普示范社区等殊荣。
“有什么需求尽管说, 我照单全收”
2019年8月,由濠江乡贤林隆彬无偿捐建的华南师范大学附属濠江实验学校落成开办,良好的校风和高质量的办学受到社会各界瞩目,赢得老百姓的好口碑,也激励着更多学子奋发向上。
提起林隆彬,熟悉他的人无不交口称赞。这位出生于濠江东湖村的香港企业家,是上海保辉房地产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虽然事业有成,但林隆彬先生十分低调,极少接受媒体采访”,李秋和透露,林隆彬有着潮汕人的豪爽大气,更有着深厚的乡土情结,他情系桑梓,时刻关心着家乡的发展和变化。
熟悉林隆彬的社区干部告诉记者,林隆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你们有什么需求尽管说,我照单全收。”一句“照单全收”,背后是高达5亿多元的投入。多年来,林隆彬热心公益反哺桑梓,大力支持家乡教育、卫生和公益事业发展。2012年,他捐资3000万元新建东湖学校(现华师附属濠江实验学校小学部);2019年,他捐资逾5亿建造华师附属濠江实验学校;同时,他还与一众乡贤共出资200万组建“东湖慈善会”,致力于社区扶贫济困、奖教助学等公益慈善活动。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