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州歌册是潮汕民间说唱文学,潮剧是潮汕民间戏曲,两者虽体式不同,但都来自民间,都是用潮汕方言写作和演唱,关系十分密切,突出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潮州歌册为潮剧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就戏曲的形成而言,它必须有一定的说唱基础。有如“南戏萌芽于南方民间的村坊小曲,初为歌舞小戏”。(《南戏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形成的”,“而说唱艺术的成熟,则为戏曲的产生在文学上和音乐上铺平了道路”。(《戏曲的起源与形成趴《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关于潮州歌册为潮州戏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上文已有较详细叙述,兹不赘。 2、潮州歌册与潮剧互相移植。就目前所见的约300部歌册篇目,篇目或内容与潮剧剧目与内容相同或相近的,约有三分之一左右。其中,有歌册移植戏曲的,也有是戏曲移植歌册的。但有一些袭用改编其他地方艺术品种的题材,歌册与潮剧虽然篇目或内容相同或相近,也不能断言非甲移植乙,就是乙移植甲。它们可能都是脱胎于同一祖本,也可能袭用与自己文艺体式相同的歌目与剧目。因为一个较有典型的题材,往往为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所选用。若要寻根究底,确也颇费工夫。 属于地方题材的歌册与潮刷,互相移植就较显而易见。但其中也有一些比较复杂的情况。如上文我们提到潮州歌册《苏六娘》、《陈三五娘》、《金花牧羊》(木刻版旧歌本)是根据明代潮州戏文《苏六娘》、试荔镜记》、《金花牧羊》改编,以后歌册与剧本又再重新改编,那就不是一般的“花样翻新”了。以《苏六娘》为例,50年代张华云先生新编《苏六娘》潮剧,主要根据同名的潮州歌册和民间传说,因为当时的《苏六娘》明代戏文流失在外国,国内失传。(后来梅兰芳先生赴日访问,日本友人赠送两份戏曲刻本的摄影本,才把《苏六娘》等戏文带回国内)80年代陈礼思重新编写潮州歌册《苏六娘》录音带,则是综合了潮剧传统剧目《桃花过渡》、《杨子良讨亲》及张华云《苏六娘》剧本,提炼出歌册内容。 建国前可能歌册移植潮剧较多,建国后上演的地方题材潮剧,移植或参考潮州歌册的也不少,如《吴忠恕》、《陈三五娘》等。由于文学式样不同,选材的角度也有所不同。戏曲是借助舞台进行表演的,它受到场面的限制,必须严格筛选故事情节,不能把蓝本材料巨细无遗搬上舞台。另一方面,戏曲又是通过演员的做功、唱功以及音乐、道具、布景、灯光来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感染观众,它又可以抓住某些关键环节,借题发挥,肆意渲染,拓宽境界,获取良好的艺术效果。 潮剧的“折子戏”(锦出)就是根据戏曲的这些特点进行设计和表演的。如潮刷《扫纱窗》只是《扫纱窗明珠记》中的一个环节,由于演员的做功与表演、唱戏精采,使这个“折子戏”成为优秀剧目,并多次获得嘉奖。至于“折子戏”《桃花过渡》和《杨子良讨亲》,在原刻本歌册《苏六娘》中,都属一笔带过的,但“折子戏”参酌故事内容,另行创造,也获良好效果。 3、潮州歌册的艺术形式被吸收应用于潮州戏文中。从明代的潮州戏文以至当代的戏文,莫不如是。 我们把明代戏文和相隔三几百年后的潮州歌册木刻本歌文相比较,还觉得它们十分相似,下面举儿个例子: 戏文(一) 歌文(一) 君今在东妾在西, 二月金钱满树开, 百年姻缘隔天涯。 连绵风雨泼楼台。 时光倏忽容易过, 黄锦屏内花色好, 春去无久秋又来。 黄鸟相催相唤来。 银河淡淡过天长, 可怜我身苦难挨, 隔断牛郎共织女。 静守孤单手托腮。 自君别后无消息, 浪空巫山面前照, 一天星月照二方。 吾君缘何隔天涯。 (《苏六娘》) (《刘明珠》) 戏文(二) 歌文(二) 娘郎相见笑唠唏, 尚书听着笑唠唏, 月今缺了会大圆。 姻缘前生注定期。 爹娘更深都眠了, 老夫就来做媒妁, 正是共君相会时。 共尔为媒结罗丝。 (《苏六娘》) (《游山东》) 戏文(三) 歌文(三) 吕浦返来月弄影, 月色微微照金星, 四边寂静无人行。 忽听城楼返二更。 桃花先报春消息, 凄风冷冷透入骨, 一半欢喜一半惊。 注定今夜丧阴坑。 (《苏六娘》) (《双退婚》) 以上戏文和歌册歌文,不仅艺术形式相同,语言、情调、风格和韵味,难以给它们划出界限来,如果在相适应的环境下将其调换一下,丝毫不会留下什么痕迹。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