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樟林古港河上停靠的按0.6:1制作的红头船模型
樟林古港河水光潋滟、清澈秀丽
樟林火帝庙会大锣鼓演出在新兴街前奏响
现为侨批展览馆的永定楼
林氏义祖祠
达祖家庙
村里树龄210年的古木“破布木”
五一前新鲜出炉了4条广东考古游径,樟林港就是当中“粤东考古游径”里的一个重要节点,在这个假期,为汕头旅游贡献了侨村资源。而在今年3月,一场“樟林火帝庙会——让‘非遗’火起来”文化集市活动,打造了一场民俗文化盛宴,更是让历史沉淀浓厚的樟林古港“活”起来和火起来。
樟林古港位于我市澄海区东里镇,是著名的红头船启航地。华侨出海后,在南洋一带赚了钱,又纷纷回乡修路建学校,也带回了西洋之风气,改变了一方风土人情,推动其成为广东侨村建设的一个缩影。2012年,东里镇樟林村被评定为广东省古村落。2019年6月,东里镇樟林村被评定为中国传统村落。2020年,樟林古港获评“汕头市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基地”。目前,樟林古港已被列入广东省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的8处示范段之一。樟林古港将“保护活化”理念融入最美侨村建设过程,在华侨世世代代的传承与坚守中,以及当地政府部门、乡贤和群众的多方努力下,着力打造侨味十足、特色鲜明的乡愁地标。
清澈古港河 轻诉侨乡史
潮汕海事早开,汉朝时便参与了“海上丝绸之路”,樟林古港位于广东第二大河韩江的出海口,是广东十大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地理坐标之一。海上丝绸之路是依靠季候风的吹送,从华北、华东、华南,沿着海岸线,一路到了东北亚、东南亚、西亚等地的海上航线。而海上丝绸之路在过了台湾海峡后,就必须经过樟林古港。
据樟林古港解说员陈艾霖介绍,在1860年汕头开埠之前,樟林不只是我们潮汕的港口,也是整个闽粤赣边地区对外贸易和海外移民的最重要的口岸,全盛时期号称粤东“通洋总汇”。作为红头船的发源地,无数潮汕先民从樟林古港飘洋过海,用血泪和汗水谱写了一部向外拓展、兴业友邦的华侨奋斗史。400多年前林道乾、林凤等一批潮汕海商为首,从潮汕扬帆出海,到东南亚的泰国、菲律宾等地,成为中国的华侨先驱。随着汕头1860年开放为新的通商口岸,樟林逐渐从传统的贸易港口演变为典型的侨乡。华侨和商人在樟林的乡村建设、社会生活及地方政治的影响越来越大。
“当时的红头船通常组成船队出洋,每个船队由几十艘红头船组成,无论是出洋还是归港,当它们来到樟林古港头冲河一带的时候,因为河道弯曲,浩荡的红头船队常有上千风帆随风转向的壮丽景观,从而形成一道令人叹为观止的‘仙人翻册’奇景,场面蔚为壮观。”陈艾霖向记者介绍了清代樟林古港海上贸易的繁荣景象。
樟林古港核心区目前是一河两环三广场七巷格局,沿线设计有雕塑群,一一再现华侨下南洋等历史情景,细细端详,令人动容。沿着古港河往下走,只见河波清澈,水光潋滟,白鹭翻飞,赏心悦目。秀丽的古港河串连起古港广场、天后宫、锡庆堂、秦牧故居、南盛里、永定楼、新兴街、起凤陈公祠、风伯庙等系列景点。作为海丝地标和红头船故乡,樟林古港环境整治和保育活化工作受到省、市、区各级高度重视。近年来,樟林古港的保育活化工作不断推进,一方面整治人居环境、提升配套基础设施,像古港广场、古港河水体治理等工作;另一方面对相关历史文化遗址进行保护活化,2019年樟林村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西塘、锡庆堂、樟林古港等3处被评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同时活化现有文化遗址,邀请专业团队对南盛里进行规划设计,修复潮式传统建筑群体风貌,打造清水环流、富有活力生机的水文生态系统,为南盛里传统潮汕古建筑群落再添古朴雅韵。
200米新兴街 见证繁华景
新兴街是樟林港红头船海运极盛的见证,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清乾隆年间由于红头船海运日繁,樟林埠已形成“八街六社”,随着樟林港进入鼎盛时期,八街已经不适应日渐繁荣的货运周转需求。清嘉庆七年(1802年),在乡绅林五倡建下开辟了新兴街,以应货物囤运。街的入口处,是一座小石牌坊,牌坊匾额书“新兴街”街名,临内街一面,又书狂草“紫气东来”四字。街上共有54间两层楼的货栈,栈房前门临街,主要用于陈列货品,后门直通内港,设小码头,便于小船起卸货物。街中部转弯处有一大码头,设有石门、木闸制水,码头对岸为南社。街西门口有一堆场,为当年货物上下岸装卸物资临时堆场。新兴街建筑既实用,又美观,是潮人聪明智慧的完美结晶。200米的新兴街,使当年樟林港口基础设施更为完善,见证了当年樟林古港的经济、政治、人文和民俗风情,可以说它是樟林古港最繁荣时期的一个历史缩影,又是潮人对外拓展、对内繁荣经济的忠实历史见证。
从2017年开始,镇村两级对主次干道进行路面硬底化,房前、屋后,辖区内河道、沟渠进行清理并集中清运,新兴街的人居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昔日观海楼 今展尺素情
“永定楼”又称“观海楼”,矗立在新兴街头东门外,是一座集货仓与航标两用的清代建筑,也是当时商贸洽谈和船工休闲的场所,还曾作为书斋使用。历经百年沧桑的永定楼,如今修缮后成为侨批展览馆。永定楼侨批展览馆征集了1016件侨批文物,并精选300多件特色侨批在馆内展出。建成后的侨批展览馆不仅成为到樟林港玩就必打卡的旅游景点,还成为研学基地和潮侨文化传播基地。
馆内设有“侨批集萃”“番畔唐山”“侨批艺文”“遥迢汇路”“家国情怀”“樟东侨批”等6个主题展厅。“侨批集萃”展厅展示的侨批档案有清末民初篇幅最长的侨批和民国时期附言最短的侨批、水客批、喜事批、平安批、近期批,编号成对批、预印批、方言歌册体批、寄1亿元和1元的侨批等。“番畔唐山”展厅展示了潮汕先侨下南洋(俗称“过番”)相关的文物如猪仔钱、护照、船期通知书等,以及侨批业相关的旧影旧物如侨批业人员合照、侨批局招牌、千字文印架、印章、“批脚三件宝”、华侨物资供应证等。其他展厅还展示了与知名侨领如陈慈黉、陈子昭、庄世平等相关的批信,也有普通侨胞的家书及周边的东陇乡(今皆属于东里镇)的侨批档案和本地批业相关的历史资料等。一纸侨批,满怀家国。从中可领略侨村丰厚的历史人文底蕴,以及侨批业经营者诚信为本、尽责服务的职业宗旨,更能深深感受到炎黄子孙爱国、爱乡、爱家人的优良传统。
潮人敢为先 祠堂传精神
村里林氏义祖祠(俗称外祠)和达祖家庙(俗称内祠)两座祠堂,与新兴街同期建造,建造者是林五。走进修缮后的林氏义祖祠,可见当年的富丽堂皇,只见屋顶嵌瓷缤纷精美,祠堂雕梁画栋,精彩纷呈,祠堂正中还悬挂乾嘉两帝封赠的五道圣旨牌,两祠柱联均为当时达宫贵人所赠,极为辉煌。林氏义祖祠以及达祖家庙,不仅是后代祭祀先辈,悼念先祖的地方,还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更是彰显和传承樟林港潮人家族精气神的场所。
据东里镇工作人员介绍,清康熙三年之前,南砂林氏十世祖宪锡公与十一世仲玛公父子从南砂移居樟林风伯庙一带搭寮捕鱼。历经几十年勤劳俭朴,到第十二代林叔滋及其儿子林万达时,稍有积蓄,后来弃儒从商。林五为林万达五子,本名林自提。家业到了林五手上,如日中天,他成立“振发行”,拥有万昌、万盛、万隆三艘大红头船。林五身上有潮人的敢拼敢闯,敢为人先,他充分利用樟林港优势,创新模式,申建新兴街,将红糖、茶叶、丝绸、布料、瓷器等海运贸易做到了东南亚诸国、日本和琼南、江浙、上海等国家和地区,并运回诸如象牙、木材、香料、胡椒、色料、珠宝等等,获利甚丰。
富甲一方的林五为了纪念先祖和连结族人,于嘉庆七年兴建林氏义祖祠、达祖家庙。由于林五是庶出,生母是他父亲的奴婢(赤脚),但按宗法制度,死后是不能入宗族祠堂受享的。林五为了纪念其生父生母,尤其是给生母一个名分,决定建此家庙,将生父生母入祀到家庙中,并照例追荐三代,打破了潮汕的“赤脚不能入祠堂”的封建思想。
岸绿景美新古港 一山一水蕴乡愁
2017年借助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在樟林举办的重要契机,澄海区政府邀请热心企业捐资,对樟林古港进行全面环境综合整治,其中也包括对古港河的水体治理。古港河全长约850米,通过一系列引韩截污清淤的科学举措,渐成今天水清河畅的河道环境。截止目前,已累计投入近亿元用于开展樟林古港的保育活化工作。今日岸绿景美的魅力新古港,获得“广东省宜居环境范例奖”。
当地还将华侨文化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相结合,为乡村治理探索出新的经验。通过充分发挥侨乡优势,整合本土华侨资源,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打造永定楼新时代文明实践侨批特色基地。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作用,积极开展各类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和户外群众活动,累计开展各类活动635场次,教育服务群众人数5万人次以上,进一步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据史料记载,早期前往南洋谋生的潮人有60%以上是从樟林古港出发,单单清乾隆至咸丰这100年间,从樟林古港乘坐红头船到暹罗的潮人就有150万人之多。据东里镇委、镇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海外侨胞把樟林古港作为寻根访祖的起点,近年来当地年接待海外华侨、侨胞有近2000人次。在“南粤古驿道出海口 世界记忆名录侨批纪念地”的标志旁,许多回来寻根问祖的侨胞,都喜欢在这里驻足,看着远方的莲花山,注视着面前的古港河,沉浸于“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之中。作为广东红头船的启航之地,樟林古港依然是海外华侨的精神家园。
爱国爱乡代代传 侨村发展日日新
樟林从小山村、寨子,到八街六社、十八个里;经历了从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口岸,到中国典型侨乡社会的历史演变。这片土地上的人,也从单纯的本地村民,发展出包括本地村民、外地商人、世界各国华侨及侨眷的多元侨乡社会。然而,无论是什么身份,他们都热爱家乡,把爱国爱乡的精神之火,代代传承,生生不息。
东里镇樟林青年爱心义工队队长朱长余,从小在樟林长大,受到华侨先辈精神的熏陶,多年来热心公益事业,2016年荣获“汕头好人”称号。他在2017年发起创建樟林青年爱心义工队,至今已建设成为综合性较强的义工组织,现注册的志愿者有514人。他们在文明创建工作、救灾救援、扶危济困、寻找走失人员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广受当地群众称赞。6年来义工队共协助寻找患有老年痴呆症和迷路的老人有441人次,寻亲6人次,寻找失物164件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99场次,累计志愿服务时长127759小时。还有另外一支志愿者队伍存心东里水寨爱心社,社员60多人,在队长刘舜花的带领下,他们帮孤助残、扶老爱幼、助力疫情防控和文明创建……爱心泽被当地和邻近乡镇,13年来为孤残、病患、困难群众筹募资金超过600万元。浩浩荡荡的志愿者队伍,还组成了樟林古港片区义务监督员的监管队伍,对樟林古港等基础设施等进行日常管理,让樟林古港尽展侨村美。
樟林华侨后代、华南师范大学教师陈椰博士,少年时就搬离樟林到澄海求学定居。近年来重新与故土连接,从2019年起奔波于广州和汕头之间,竭尽全力将樟林沉寂多年的老宅“德和里”一点点“激活”。这座百年建筑,是泰国华侨陈欣木和侄儿陈燕臣过番创业后,1921年回到樟林建造的,被当地人称为“陈德茂”。从晚清到民国时期,在南洋发家致富的华侨络绎不绝回乡参与建设。德和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泰国侨商汇寄侨汇建造而成。作为陈家后裔的陈椰介绍,改革开放后,海外亲人怀着浓烈的爱国之情,频繁回访家乡,参与成立“樟东华侨联合会”,捐资修路,兴建校舍,资助出版乡志、赞助“益众乐社”,在当地赢得了“热心公益”的美誉。因此陈椰想继承先辈崇德报本的精神,把百年侨宅建成研学基地和公共文化空间,打造成华侨华人精神情感的纽带,让祖宅历久弥新。他将祖宅保育与乡村文化振兴相结合,如今古宅成为“樟林文献工作站”“樟林古港调查研究工作室”,百年侨宅重焕生机,变成村民喜爱的公共文化空间。
“希望把更多潮汕美食带出去”
2021年12月16日,汕头澄海狮头鹅卤制品首发泰国,实现出口再突破。进口方泰国佳铭发贸易有限公司系汕头澄海籍乡贤在海外创办的企业。为此次出口奔走牵线的泰国中华总商会文化部副主任、泰国澄海同乡会副理事长陈贤得认为,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汕人,有潮汕人的地方,就应该有澄海狮头鹅。本次澄海狮头鹅成功出口泰国,承载着无数泰国侨胞对家乡味道的向往和期待。不仅为海外潮人提供了“美味食粮”,更提供了“精神食粮”,增强了泰国华人华侨对祖国的文化认同感。
陈贤得祖籍樟林,近年来经常在泰国和澄海两地往返,作为两地之间的桥梁纽带,他希望可以通过努力带动两地经济、文化交流。他告诉记者,家乡韩江水土好,养殖的狮头鹅肉质好味道佳,汕头澄海狮头鹅卤制品到泰国后,吃过的人都赞不绝口,很久没有回来潮汕的华侨,特别是老人家,一吃还掉眼泪了,都吃到了“乡愁”,纷纷说这就是家乡的味道。他表示,潮汕籍侨胞们将凭借海外优势资源力促卤制狮头鹅的出口合作,让澄海狮头鹅卤制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带动家乡农业产业发展。
“接下来,我希望能把更多家乡的美食带出国门,除了狮头鹅,这边的粿类、牛肉丸,还有各个乡村的特色农产品,比如林檎等,尤其是像红桃粿这些非遗美食,希望可以将它们一样一样地出口到泰国去,让更多华人和当地人品尝到潮汕特色的非遗美食。”陈贤得说。
说起家乡变化,陈贤得表示樟林这两三年变化特别大,美丽乡村也建设得非常好,当地党政也实实在在地为人民服务,营商环境也变好了,这些对华侨回归是非常好的一个契机。“我们现在也很注重宣传,会通过侨团平台分享各种信息,让国外的华侨及后代们知道家乡的发展,并且会多带他们回来看看。未来我要更好发挥桥梁作用,促进‘互投’,让更多泰国同仁回国投资,同时也引荐有意向的国内企业家到国外拓展。”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