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岐山脉的西面,约数里之处,有一峰峦叠翠,丘陵起伏之地,有两峰耸起,一前一后,紧密相连,名为双髻山,附近村民则称之为虎头岭。山不甚高,比黄岐山略矮,称之为双髻山,是因为从远处看,一列山脉中,有两山耸起,形状椭圆,有如妇人头上发髻,两个靠近,故称双髻山。村民称之为虎头岭,是因从山下侧看,恰似一只下山矮虎,前丘为虎头,后丘为虎臀,中间略低为虎腰,倒也有几分形似,这虎头岭属于黄岐山西向余脉,也有被统称黄岐山的。据乔林的《古乔乡志》地理篇所说:虎头岭包括前后十多个山头,如田螺吐丕、晡螺石山、内外猪肚、风吹炉、日曝网、金交椅、丈八车等,古时都是乔林祖山,是先辈们的墓葬地。尤其是虎头岭前面一片坡地,称为虎面,墓葬更多,每年清明、冬至前,上山扫墓者,有如赶墟集市,一路络绎不绝。
  在虎头岭南麓,一处林木阴翳、巨石巍峨之地,便是旧揭阳著名的古迹胜地“崇光岩”的所在地。她古名“松冈岩”,又称“陈夫子岩”。论她的历史、自然胜景、名人石刻,在整个黄岐山的许多景点中,真是无处可与比拟。她由许多大石、山势、树木构成了狮子之形,张开巨口。古岩,便在巨口之中,还有天然石洞、石室‘总体构成“崇光岩”。“岩”,是岭南人对山间石洞的称谓。古时的崇光岩。便是由许多块巨石自然堆砌而成的。
  据清代光绪年间的《揭阳县续志》,为纠正旧志之误,对崇光岩有一段较详细的记载:松冈岩即崇光岩,在黄岐山之西,巨石嵯峨覆其顶,锐而有棱,状如狮子,宽广可容数十人;岩之前有石罅,仄径斜下,复有一岩,傍有数椽,可以偃息;石上有“小有天”三字。宋邑进士陈希伋读书处,所谓“广南夫子”者是也,亦曰“陈夫子岩”。有联云:仙客有灵千古在,洞门无锁四时开。至今风雨之夕,犹闻有弦乐之声。
  从记载看到:这个石岩洞十分广阔,很早就有,先为松冈岩,北宋神宗时便有渔湖名士陈希伋在此读书,中进士后被士人称为“广南夫子”,故松冈岩也被称为“陈夫子岩”。至于何时改为崇光岩,则有郑智勇先生发现岩中有嘉靖年间薛宗铎手书“崇光岩”石匾,可知明朝嘉靖以前便有称崇光岩了。什么原因改称,现在还未找到正确答案。
  崇光岩,古今变化很大。昔时只是一些天然石洞石室。山势也大为变异。从前,在虎面山的陡坡上,有一处巨石巉岩,林木茂盛之地,便是崇光岩之所在。若要登上,须经数百级小石阶,曲折盘旋真有点峰回路转之意。进入山门,有一片石旷埕,宽约四五十米,外有古式护栏,凭栏远望,榕江如带,舟楫似蚁,山下稻田方寸而已。老岩朝南,小型庙宇格局,入门龙虎天井,中奉玄天上帝,后敬如来佛祖,东有小巷,僧舍数间,旁有一小门,幽径可通山顶,有一楼台式建筑,名“八仙楼”,登楼远眺,极目百里,揭阳城乡,历历在目。老岩西边十余步,便是陈夫子岩石洞,果是一石覆顶,内可容数十人,供奉十八罗汉,每尊二尺多高。或坐或卧,形态各异。右侧便是“潜龙洞”,洞口4尺见方,里面阴森可怖,无人敢进。石洞门前仄径下行,又至一洞,明人薛宗铎所书“崇光岩”石匾便在于此。入洞又见一小天地,有石室四五间,大的有十平方米,小的两米见方而已。位置正是在老岩石埕底下。里面虽然幽暗,但十分清凉,令人有舒适感,又有石头桌椅,可坐可卧,若于此处捉迷藏,是很难找到的。抗战时期外地来一妖人,古装打扮,不男不女,日不食五谷,夜睡在棺材里,招引女人学习神拳仙法,轰动一时,便住在这里。
  至于新岩,则在石洞西去半里处,规模较小,一座小型双抛狮而已。记得厅中除奉佛外,还有罗万杰的牌位,说不定此处是当年他结庐隐居之地。
  崇光岩的许多自然景观,有的毁于天火,石室石洞则于土改清匪、反特时填塞毁坏,所在山势也因建设炸石取土而失其原状。新建设的大型崇光岩,斋菜馆等,虽然十分壮观,但与岩有点不甚协调,最好是改为“崇光岩”吧。

你是本文的第591位读者
来 源: 《揭阳日报》2011-10-23
作 者: 林道成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