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黄岐山 最新 图1张
                                                               八贤馆

   八贤馆和谢翱纪念馆风景区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厚,人文特色突出,它们与黄岐山的自然风光交相辉映,融为一体,目前已成为黄岐山的知名旅游景点,也是一条联络乡谊、团结海内外潮人的精神纽带。
  慈云寺原称“观音堂”,位于黄岐山山门西侧,原址在榕城东门,由揭阳知县潘应龙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创建。改革开放后,该寺住持释弘莲法师易地在现址重建,目前占地面积36.3亩,按传统寺庙园林格局建设,已建成有大雄宝殿一期工程、藏经楼、观音阁、两座普同塔、斋堂、功德堂、居士楼;在建工程有大雄宝殿二期、圆通殿、天王殿、地藏殿、伽蓝殿、钟鼓楼、山门及配套设施等,颇具规模和气势。目前市民群众前往礼佛、游玩观光者络绎不绝。
  从慈云寺西侧约上行一公里山路可到达八贤馆。八贤馆位于凤内水库上方的卢厝龙山麓,背靠黄岐山主峰。该馆于2003年开始建设,2006年底建成。景区建筑物仿照宋代风格设计,前大门为二柱二跨栏牌坊式结构,“崇贤坊”以四柱三门冲天式建造。经过崇贤坊便是“弘德阁”,阁中建有卢侗全身塑像,弘德阁左右是“仰高”、“缅祖”二亭;八贤馆位于整组建筑物的中间,馆匾是国学大师饶宗颐教授所书,馆内正中是赵德、许申、吴复古、林巽、卢侗、刘允、张夔、王大宝等八位潮汕先贤的半身石像,他们被后人尊称为“潮州前八贤”,像下方是人物简介;馆左边刻有状元林大钦所撰写的“潮州八贤赞”碑文;占地700多平方米的“励文堂”位于景区的最上端,为二层亭阁式建筑,一层为励文堂,堂内悬挂有潮州八贤图和潮汕历代进士、举人名录表;二层为扬芳榭,堂内陈列着卢侗所书的《龙川罗恺墓志铭》仿制碑刻。卢侗是北宋时期的潮汕先贤,他的这一墓志铭被视为目前广东省内书法遗迹存世最早的书法作品。
  八贤馆下面的凤内水库虽然面积不大,但与八贤馆互相映衬,风景颇为独特。
  谢翱纪念馆风景区位于黄岐山东部,目前主体建筑物已基本建成,其中纪念馆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谢翱是南宋爱国诗人、抗元民族英雄,他在宋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仅次于文天祥。祖籍福建长溪的谢翱在南宋灭亡时,倾尽家资用于抗元复明斗争,兵败之后隐居潮阳,家人则移居揭阳玉滘。目前,谢翱的后裔遍及潮汕各地以及国内外多个地区。新建成的谢翱纪念馆与馆前的磨内水库连成一片,成为黄岐山一处新的旅游景点,也是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吸引着千千万万的谢氏后裔和各地游客前往参观游览。
  八贤馆和谢翱纪念馆风景区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厚,人文特色突出,它们与黄岐山的自然风光交相辉映,融为一体,目前已成为黄岐山的知名旅游景点,也是一条联络乡谊、团结海内外潮人的精神纽带。
  古代名贤墓也是黄岐山的一大胜处。自古至今黄岐山有“九庵十八岩四大名地”的说法,其中“四大名地”是指分别位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四座古名墓。这些古名墓的存在,为黄岐山增添一份历史的厚重感,也不失成为缅怀先贤以及进行励志教育的理想场所。
  东面名墓称“象挨磨”,它位于黄岐山龙石水库北坡谢翱纪念馆前。墓始筑于明景泰二年(1451),现墓为二十世纪中后期重修,保留明代建制,是典型的潮汕墓室。墓主人谢廉静原名绍本,炮台镇桃山村人,他是谢翱的第五代孙,生性嗜书博学,乐善好施,他的德行为乡人所赞颂。
  西面名墓称“走马龙”,建于明万历六年(1578)。主墓在“走马龙”山麓顶端,属三摆拓型式建筑。该墓原只葬许守愚,民国期间,许氏后裔重修该墓,把原葬于邢浦施的许国佐遗骸移葬于“走马龙”墓,俗称“双贤墓”。二十世纪50年代,该墓的石牌坊等构筑物被毁,目前主墓已得到修葺。
  许守愚(1508—1578)是榕城人,明嘉靖十六年(1537)举人,任南京池州府东流县尹。在任上他修堤防、劝农桑、招流亡、兴学校,任职五年,政绩甚佳。许国佐(1605—1646)号班王,是许守愚的曾孙,明崇祯四年(1631)中进士,历任四川常顺县令、兵部郎中兼督九江饷务等职,为“潮州后七贤”之一。
  南面名墓称“丝线吊金钟”,墓主人吴裕,字敬昆,明成化八年(1472)进士,历任户部主事、吏部文选司郎中、太仆寺少卿等职。吴裕为仙桥顶六村口吴、紫服两个联社及揭东曲溪等吴姓村民的祖先。吴裕去世后享受御葬的待遇,并被揭阳人民祀为乡贤。现墓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所重修,只有墓前两只断脚的石马为遗留物。
  北面名墓称“虾地”。该墓位于飞凤岩景区前方,现处于南湖山庄范围内。墓主人黄渔湾,是渔湖广美村二世祖,官至中宪大夫,“潮州后七贤”之一的黄奇遇是他的第九代孙。解放后该墓被当地村民破坏,至今尚未复建,目前仅能见到一座土堆。
  除了这四大名墓,黄岐山还有几座值得介绍的名贤墓。首先来看黄稹墓。黄稹墓位于黄岐山中段南坡“尖石仔”。该墓建于北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六十年代遭受破坏,目前只能见到一座土堆和一个香炉。黄稹(1032—1109)原籍福建,北宋熙宁癸丑(1073)科进士,先后任过包括潮州在内的五个州的知州,官至中顺大夫、浙东转运使,晚年定居揭阳。黄稹是一位对地方城市建设、教育事业及财政管理都有卓越贡献的历史名人。
  黄汝詹墓位于黄岐山中段南坡,墓地称“黄龙出洞”,明万历四年(1576)迁建,“文革”期间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1998年重修。黄汝詹原籍福建,进士出身,曾以朝奉大夫之职通判潮州,代理知州。在任上,黄汝詹抑豪强、平冤狱,政绩显著,是《潮州府志》中备加称颂的历史名人,晚年隐居潮阳,明万历年间,他的子孙之中有一支迁居揭阳新河村,并将他的遗物葬在现址。
  陈泰初墓位于黄岐山油麻埔。陈泰初原籍福建莆田,宋绍圣年间(1094—1095)授潮州通判。陈泰初到潮州任职之后,便举家定居在现在的榕城榕东旧寨村,成为入潮陈氏中一支的始祖。陈泰初去世后葬于黄岐山,穴名“狐狸献”,据说该地像一只上山的狐狸,墓前的一口小水塘被称为狐狸尿。陈泰初墓于1992年重修,占地面积近5000平方米,保留原来的宋墓形制,增筑有碑亭等建筑物。
  黄林翁墓在崇光岩东侧一处俗称“鲤鱼摆尾”的半山腰上,墓坐北朝南,为“三摆手”格局,用三合土夯筑,墓体历经数百年的风雨而有所剥蚀,但整体格局保存完整;墓四周苍松翠柏成荫,自然风光秀丽。黄林翁是揭阳南宋名贤黄焕国的第四代孙,为榕城永革居委曲头黄人,曾任过将仕郎之职。黄林翁文武双全,富而不矜,平生乐善好施,曾因在饥荒年救济乡亲邻里而享有德名。
  在黄岐山上,这些古代名贤墓的存在,无疑为黄岐山增添一份历史的厚重感,也不失为缅怀先贤以及进行励志教育的理想场所。
  黄岐山作为省级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接近80%,山上林木资源丰富,有马尾松、桉树、台湾相思树、福建柏、深山含笑、木棉、榕树、菩提树等树种及多种果树;水资源也较为充沛,有大小水塘、小水库共7座,总面积达234亩,这些都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黄岐山虽无泰山之峻、华山之险、峨眉之秀,却具有潮汕刺绣的细致、木雕的典雅、工夫茶的韵味、潮剧的柔婉,因而千百年来为海内外潮人和四方游客所青睐。饶宗颐教授在《黄岐山记》中有这样的赞述:“凭高俯瞰,榕江如带,涵烟霏而纳光景,外无波涛涨海之险,内有园木畅茂之胜,原隰沃衍,禾黍弥望,阴晴异态,各尽其奇;楼肆星罗,崇甍鳞比,人文荟萃之邦,久已焜耀史册。盖山川灵气之所钟,畜之深而发之远,因其宜也。”
  文因景写,景随文传。古往今来,全国各地的旅游景点不乏因一首诗或一篇好文章而流传千古的例子:苏州的寒山寺因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而名闻遐迩;湖南的岳阳楼因范仲淹的一篇《岳阳楼记》而声名远播;江西的滕王阁因王勃的《滕王阁序(并诗)》而千古传诵。我们揭阳的黄岐山如果能巧借饶宗颐教授的名气而将他所写的《黄岐山记》广为传扬的话,那么黄岐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将会提升得更快。
  “南越之南揭阳岭,延袤拥出黄岐山;从秦历汉峰最古,流云飞霞不可攀……”(《登黄岐山。曾迈》)。黄岐山,秀美之山、人文之山、揭阳人民的精神之山。(完)

你是本文的第2354位读者
来 源: 《揭阳日报》2009-05-17
作 者: 陈奕波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