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风百俗》 最新 图1张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晚清民风百俗/王稼句编著.-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11
    (晚清写照丛书)
    ISBN  7-214-04213-4
    Ⅰ.晚…Ⅱ.王…Ⅲ.社会问题-中国-清后期-画册 Ⅳ.D691.9-64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5)第136508号

    这本小书起写于2月初,历时三月,总算了事。说句实话,我对于晚清风俗情状,有的知道一点,有的一知半解,也有的则落在迷天步障,浑然不知路径。于是就翻书,现炒现卖,居然将这一篇篇“命题作文”给做完了。读者最是明白人,是否牵强附会,是否东拉西扯,看过后自然心里有数。
    《点石斋画报》前后十五年,共有图文四千多件,从中选出所谓“风俗”者一百五十件,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选的时候,虽然也考虑到风俗内容的不同,兼而采之,聊供一窥十九世纪后期国人的日常生活,当然并不是全面的反映。风俗不比别的,时代痕迹相对浅淡,有的前代已有,不过承袭传统罢了。故而点石斋人也并不真将它当做新闻,虽然也落实时间、地点,其实不少并非真有其事,有的从前人的笔记杂著里摘下一段,改头换面;有的则托说发生在边远地区,正像三十多年前发表“最新最高指示”,一会儿,广播里就报道十万大山里的老大娘如何感动、如何谈心得云云,这实在是无可对证的。可见《点石斋画报》不但有它的新闻性,更有它的娱乐性、知识性,这在研究中国早期新闻事业史时,应该注意的。
    点石斋的画风细腻而生动,这为后来许多石印画报所不及。但也有问题,一是因为文字作者和图画作者并不是一个人,图文结合着看,就会发现有矛盾之处。二是画的场景全凭记忆或想象,并不是当时的实际情况,点石斋画家大都是苏州人,说苏州事而画吴门桥者就不止一幅,但几乎画的都是三孔桥,那是太平军战事前的桥型,同治间重修时就改筑为单孔,故那是画家战前留下的印象;那些没有去过的地方,画起来就凭借口传或记载,以及前人绘画和少量流传的照片;更多的则凭空想象而画了。至于画中的服饰器物,以及各种风俗活动的场景和细节,则有相当的真实性,可以视作这一历史时期的写实图像。
    有人说,如今是“读图时代”,似乎以为“读图”简单而快捷,就像是合乎时代节奏的“快餐”。如读《点石斋画报》,就认为是图画和新闻故事的两相对照,能得“小人书”的趣味,有这种想法的不在少数。其实“读图”的渊薮甚大,可以各有各的读法,如陈平原先生就说:“《点石斋画报》的图文之间,本就构成一种对话关系,其间的缝隙,不完全是使用媒介不同造成的,更包括制作者视角及立场的差异。如今再‘从天而降’各种相关史料,对具体图像的解读,很可能不是更清晰,而是更复杂、更丰富。正是这种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描述,使我们对晚清社会的多元和共生,有直接的领悟。”因此对具体的每一则图文,“附上几则相关资料,读者自会浮想联翩,即便无法马上去伪存真,起码也对画报所呈现的‘社会’与‘历史’,多了一份必要的警觉与追究的兴趣。或许文,或笔记,或报道,或日记,或档案,或上谕,或竹枝词,或教科书……任何体现时人见解的文字,都可能进入我们的视野,并用做《点石斋画报》所呈现的‘晚清图像’之佐证、旁证或反证”(《图像晚清·导论》)。
    

你是本文的第1093位读者
来 源:
作 者: 王稼句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