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儿子的“子”粤语叫做“仔”,但潮汕话叫做“gian2”(惊2),民间多写作“仔”,其实本字是“囝”。 “囝”是个古老的闽方言词,儿子的意思。唐代的顾况有《囝》诗云:“囝生闽方,闽吏得之。”自注云:“闽俗呼子为囝。” “囝”,现潮汕话可泛指子女。如:“老师囝(教师的子女)”“头脑囝(领导干部的子女。脑,白读音
,裸”)等。后来,经过逐步虚化,“囝”成了与普通话的“子”、广州话的“仔”相近的后缀。“囝”表示的附加意义和语法意义有下面几种:
1、表示年纪小的,如:
丈夫囝(男孩。丈夫,白读为da2 bou1) 珠娘囝(女孩。珠,读为ze1)
孥囝(小孩) 细囝(小孩) 幺囝(小孩) 后生囝(年轻人)
舅囝(小舅子) 姨囝(小姨子)
新妇囝(小媳妇,童养媳)
2、用于两种亲属称谓的合称词后面。从“小”的意义引申出示亲昵色彩的附加意义,还带有复数意义。这种称谓名词所指的人,通常也是较年轻的,但有时也可用于年纪大的人,如:
翁姐囝(小两口) 姊妹囝(姐妹) 兄弟囝(兄弟)
3、表示某一类人。从“儿子”、“小”的词义引申出轻蔑的色彩,因为在我国有父尊子卑的传统观念,如:
日本囝(日本鬼子) 美国囝(美国鬼子)
剃头囝(理发的) 拍铁囝(打铁的) 戏囝(演戏的) 杀囝(扒手) 贼囝(小偷) 青盲囝(瞎子,多指会算命的)
解放初期的童谣云:“美国囝,鼻钩钩,偷食人民猪肉包。”“美国囝”的“囝”就明显带有贬义成分。我下乡时,汕头知青就为被湛江青年叫做“汕头仔”(潮汕话就是“汕头囝”)而差点与其打起群架来,就是因为“仔”和“囝”同样带有贬义色彩。但有时候、责骂小孩或朋友也用“囝”作后缀,则与用“鬼”骂人一样,是带亲昵色彩的,如“白仁囝”(傻孩子)” “白虎囝”(兔崽子) “衰囝”(倒霉的孩子)等。
用“囝”作后缀构成的这类贬称词的构词法较灵活,“囝”的前面的语素可以是形容词性的,如“痞囝”、“短命囝”;也可以是名词性的,如“日本囝”、“戏囝”;也可以是动词性的,如“杀囝”、“拍铁囝”等。
4、从年纪小引申而指动物、事物的小,如:
鸡囝(小鸡) 猫囝(小猫) 狗囝(小狗) 猪囝(小猪)
刀囝 (小刀) 碗囝(小碗) 鼎囝(小铁锅) 床囝(小桌) 椅囝(小凳儿) 厝囝(小屋)
5、用在时间名词或者量词后面,表示某一段较短的时间,如:
下旰囝(下半晌) 暝昏(暗)囝(傍晚) 一睏囝(一会儿) 一下囝(一下子)
6、用在数量结构之后,表示数量少、程度浅,如:
一滴囝(一丁点儿) 一撮囝(一小点儿) 二粒囝(没几颗) 一点囝(一点点儿)
实际上,这些词语中的“囝”应该算是量词的后缀。数量结构中的数词通常可以省略不说,而且,还可以与高度抽象且有限定作用的名词性词素“物”结合,构成量名结构的名词性词组。如:
滴囝物(一点点儿东西) 撮囝物(一小点儿东西 ) 块囝物(一小块儿) 段囝物(一小段儿) 粒囝物(一小粒儿)
|
你是本文的第498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7、3、27 作 者: 林伦伦
|
|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