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亭印象 最新 图1张
    历史上的“红亭”在公园路、博爱路和民生路的交汇处,1934年修建。亭呈圆形,八角柱,辟有东南西北四个门。整座亭子涂成红色,故名“红亭”。
    过去红亭的戏台经常有戏班子搭台唱戏,是群众休闲歇息的好去处、旧汕头比较闻名的地标物。
    几十年了,我仍然没有忘记儿时汕头的红亭,痛惜乎文革中红亭被作为“四旧”,砸烂拆掉了。
    当年“红”者最吃香了,汕头的乌桥被改为“红桥”,便免于“砸烂”之“极刑”。不明白“红亭”何故被加以“四旧”之罪而毁之?!
    一直苦于找不到当年红亭的美图,搜遍网络,历史居然没有给“红亭”留下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只有“肖望的时光隧道”凭印象画了一张彩图,基本上与我的少年印象相同。谢谢这未曾谋面的朋友,让我好一阵陶醉于这美好的穿越中。
    有文记曰:历史上的“红亭”在公园路、博爱路和民生路的交汇处,1934年修建。亭呈圆形,八角柱,辟有东南西北四个门。整座亭子涂成红色,故名“红亭”。
    红亭四周环植树木,红绿相映成趣。过去红亭的戏台经常有戏班子搭台唱戏,是群众休闲歇息的好去处、旧汕头比较闻名的地标物。该亭在文革期间(大概于1966~1967年间)被当作“四旧”之物拆毁。
    对此亭仍有印象的老年朋友不妨回忆一下:50年前,您也许在红亭听过讲古(说书)佬讲说《三侠五义》、《七侠五义》等惊心动魄的故事。每“派”(约30分钟)二分钱,可以坐在草席上,边喝茶边听讲。那讲者挥动纸扇,指天戳地,嘴边冒着白沫;听者个个如痴如醉……
    不妨来概算一下讲古人的收入:按最低规格算,每天讲3小时,每小时两派,共六派;听书每人每派二分钱,六派须付一角两分,若20人,就是二元四角。说书人每月工作(讲古)20天,可得48元。在当年,一个工人月薪二三十元,一位普通中学教师也不过四五十元。与之相比,讲古人的酬劳收入可算不菲,而实际上甚至可以翻一番。
    炎炎夏日,放学路上,小学生的我身上没钱,就站在红亭的柱子旁“蹭古”,听得津津有味,常常忘了回家吃饭。印象最深的是一个词:“机关”。啾啾啾,不知何处射出了无数暗器。真厉害!

你是本文的第778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都市报”2014、7、30
作 者: 吴仲湛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