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慈黉故居 陈 史 摄
汕头古村落,不只有古民居、古祠堂,还有侨宅。各个时期各种形态的侨宅,如明珠散落在古村落里,焕发侨乡迷人光彩。华侨的根在侨乡,侨宅是牵动华侨乡愁的纽带。每座侨宅背后都有一番故事,不寻常的侨宅,就有不寻常的故事。
“青窗内”走出商界巨擘
澄海上窖村“青窗内”有一座下山虎民居。这座不起眼的民居却走出一代华侨实业家。农家出身的高满华,年轻时离开这里,坐红头船到泰国谋生。这年,他刚20岁。在泰国,高满华从打工当苦力开始,后首创机械碾米业,从此事业蒸蒸日上,逐步成为泰华商界巨擘。
高满华在商界事业如日中天,热心公益事业,出资出力,在广州创建“八邑会馆”,在香港创办东华医院,对贫苦民众施医赠药,对文化教育事业也慷慨解囊。
他的儿子高学能、高晖石等才干过人,善于经营,同时热心公益事业,在东南亚侨界享有崇高声誉。高晖石是泰国中华总商会发起创办人之一,首任泰国中华总商会会长,连任6届共12年,高满华之孙高绳芝是华侨实业家、民族工业先驱和社会活动家,在汕头开埠史上作出重要贡献。他创办汕头自来水、电灯照明和榨油、织布等企业。高绳芝等人开了潮汕华侨回国投资的先河,解决城市所必须的水、电、交通、通讯等城市基础设施问题,使汕头城市建设快速发展。
高绳芝历任汕头总商会会长、汕头民政长、全潮民政财政总长。高绳芝病逝后,被民国政府批准为丁未“着花红烈士”。为缅怀高绳芝支持辛亥革命和在地方公益事业方面的功绩,民国政府还在汕头中山公园建“绳芝亭”以纪念他,胡汉民手书亭名。
慈黉故居与黉利家族
前美村的陈慈黉故居,是侨胞陈慈黉家族兴建的,建筑风格中西合璧,以传统的驷马拖车糅合西式洋楼,点缀亭台楼阁,通廊天桥,萦回曲折,被誉为“岭南第一侨宅”。陈慈黉故居包括了郎中第、寿康里、善居室和三庐书斋,始建于清朝宣统二年(1910),历时近半个世纪,故居占地2.54万平方米,共有厅房506间。
这座罕见侨宅的背后,是一个华侨家族的辉煌创业史。陈慈黉的父亲陈焕荣,幼时家贫,经常到河溪池塘掠鱼摸螺,练就好水性,绰号“水鬼佛”。后到红头船上当船工,多年后又经营红头船,成为樟林古港名船主,人称“船主佛”。1851年,陈焕荣弃船上岸,与族人合资在香港创办“乾泰隆”。这是继高满华开办“元发行”之后,华人在港开办的最早商号之一。
陈慈黉长大后,接管父业,使“乾泰隆”大步发展,成为香港进出口米业巨商。1871年,28岁的陈慈黉离开香港到暹罗曼谷创立了“陈黉利行”。自此,黉利家族的事业进入新阶段。后经后辈陈立梅、陈守明的经营,黉利家族终成富甲一方的侨商。在高绳芝之后,黉利家族积极参与家乡建设。据《中国名村·广东前美》一书记载:黉利家族至少动用500万银圆作为建楼资金,在永兴街、永泰街、永和街、永安街、升平路、商平路、海平路、福合埕和中山公园前一带兴建了400多座新楼房,占这期间汕头市新旧楼房总数的近十分之一。(罗杨总主编《中国名村·广东前美)
高轩大宅与“泰昌号”
珠浦,这座著名的建筑之乡,同时也是著名侨乡。许多乡亲旅居东南亚和港澳,艰苦打拼,事业有成后又反哺家乡。现在仍保存完好的高轩大宅的主人黄友薰就是一例。
高轩大宅是清朝皇授奉政大夫、候补军民府州同黄友薰(1812-1870)故居。据《珠浦村志》介绍,黄友薰幼年家贫,父母早丧,迫于生计,14岁时只身赴港谋生,后从事大米经营,在东南亚、香港打拼。数年之后,创办“泰昌号”米行,拓展货栈、仓储、码头服务等业务,同时,经营范围扩至澳门、广州等地。他还将街道附近商号收购,街道易名为“泰昌街”。
黄友薰发迹后,尤其注重对子孙后代的培养,在其祖屋创办“高轩书斋”。同时,对当年取道香港至省城参加考试的潮汕学子也解囊相助,先后资助过一百多名潮汕学子,其中,不少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贡献的人。
上述三处侨宅,牵连三个家族,既不同,又相似。不同是地方和家族,相似的是创业历程和家国心。家族的第一代都是穷苦出身,生活所迫,离乡背井,经艰苦奋斗才成就一番事业。事业有成之后,他们不忘祖国,不忘故土,积极回报家乡,如高绳芝、黉利家族,为家乡的发展积极奔走,作出突出贡献。黄友薰虽人在香港,还拥有清朝例授奉政大夫、候补军民府州同的头衔。这头衔虽是荣誉职务,但没有贡献清政府不会给的。黄友薰在乎这个虚职,就表明他在乎祖国给他的荣誉,在乎乡亲们对他的评价。
侨宅与人物,都有典型性,但更多是体现代表性。高、陈、黄三家族,是千万侨胞港澳台同胞的代表,其创业历程是众多海外游子缩影,其家国情怀是根植在侨胞们心中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我国波澜壮阔的华侨史上,潮汕华侨书写了壮丽篇章,编织出多姿多彩故事。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