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在明代以前潮汕便已使用这种农具。传说翁万达林大钦还曾为之对出妙联。
风柜也叫风鼓、风车、扇车、风扇车、扬扇、风谷车、扬谷器等,是一种用来去除谷物糠秕的木制农具。中国扇车发明年代至迟不会晚于西汉时期。汉代史游《急就篇》有“碓石岂扇颓舂簸扬”之说。此处的“扇”便是“扇车”。宋应星《天工开物》中还绘有闭合式的风扇车。欧洲约一千四百年后才有类似的风车。
风柜的形状,远看像一匹马,近看无头无尾巴。它的基本构造是:左边顶部有个梯形的入料仓,下面有一个待扬谷物的漏斗,侧面有一个小漏斗是出细米的,尾部是出谷壳的;右边圆形的木箱里装有4至6片薄板作扇叶的扇轮;扇轴一端有铁做的摇手柄,供操作用。风柜使用时,一般两人配合,一个人把稻谷倒入入料仓,另一个人左手调节漏斗下面的调节掣,控制谷物流量,右手握住风柜摇手柄用力摇,形成风流,使下落的谷物和秕粒、杂质在风力作用下,按比重大小,向风柜3个出口分流。
风柜的出现,大大解放了劳动力。因此,宋朝诗人梅尧臣写了一首歌颂风柜的诗,诗云:“田扇非团扇,每来场圃见。因风吹糠籺,编竹破筠箭。任从高下手,不为暄寒变。去粗而得精,持之莫肯倦。”
潮汕地区很早就使用风柜。据说明嘉靖年间,有一次兵部尚书翁万达和文状元林大钦出外游玩时,翁万达见到一户农家门前有一只风柜,便出了上联“雄风吹粟冇在前”,林大钦即刻对出下联“急水流沙粗落后”。民间传为佳话。若此说属实的话,那么早在明代前,风柜便在潮汕出现。
上世纪80年代,鼓风机等先进机器得到了广泛应用,扬谷逐步不需要人工了,效率也提高了数倍,于是靠人力操作的风柜便完成了历史使命,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如今,在潮汕乡村偶尔还能见到废弃的风柜,留给人们的只是过去的记忆,让人恍若仿佛穿越时空,回到淳朴自然的年代。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