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丝绿意让通祖家塾益发幽深
通祖家塾的厅堂古色古香
航拍到的湘祖家塾外景
通祖家塾门楼
湘祖家塾的内部结构
通祖家塾入宅的大美孚灯仍在
通祖家塾大门顶阳台
湘祖家塾的“洋脸面”
门目金字仍然鲜艳
通祖家塾外阳埕
明人沈周《贫富吟》云:“富者诧润屋,馀润及铭笔”。潮汕人特别是旅外华侨都喜欢把“富者润屋”当成人生的一种追求,视为事业成功的一大标志。有了财富积累之后,大多数潮人都会回乡“起大厝”,澄海区隆都镇福洋村的华侨也不例外。在众多的侨宅中,美好的亲情深沉又具体,不管是起厝的初衷还是室内的细节,都饱含着侨胞对亲人最真挚的关心和牵挂。这种情感,化作家乡房屋的一砖一瓦,久久留存。眼前的“通祖家塾”和“湘祖家塾”,就是福洋村侨宅群的代表。八九十年来,两楼无声矗立,却时时诠释着“过番人”辛苦打拼、回报桑梓的一片拳拳情怀。
绿水环绕,民国风元素引遐想
通祖家塾,位于福洋村涵沟墘处,坐西南朝东北,是一座华侨投资建设的洋楼,占地面积1.6亩,单层建筑面积共1092平方米。
据耆老介绍,这里原先是一片四面环水的菜园,出入要靠小船摆渡,所以被乡里人戏称为“台湾岛”。90年前,华侨潘植青在这里买地新建了通祖家塾,孤悬村外的“台湾岛”顿时人气爆棚,成为福洋村的一片热土。
当天,我们顺着新修的水泥路找到通祖家塾。只见大宅前面一泓绿水,清流青(艹+斯),碧波映墙,整个通祖家塾显得十分宁静幽美。走过小桥,穿过歪嘴栅门,进入外阳埕。眼前豁然开朗,原来高墙深院,内藏一座“四点金”带“双背剑”格局的双层豪宅。只见大宅石门框两侧墙体分成四肚,粘贴进口釉面瓷砖;大门匾额及两边均采用灰塑工艺,雕琢出“通祖家塾”四个隶书和花鸟虫鱼。大门楼往上是二层阳台,正中开四方型“南风窗”,窗楣上塑造着一部16卷的书卷,画的是花香富贵和多子多福图。窗口两侧灰塑雕刻着一对楹联,联曰:“烟云走笔仙人篆;花鸟窥帘学士诗。”经过90年的岁月洗礼,很多细节依然光鲜如初。
走进大门,门楼厅中的进屏闪门保存得完整如旧。绕过天井,轻轻推开主厅的八扇闪门,映入眼帘的是厅堂正中悬挂的“德裕堂”匾额和靠墙的立式神龛。堂匾黑漆金字,神龛金漆雕花,让主厅流光溢彩、雍容华贵。更为吸睛的是天花板上垂吊的3盏民国大美孚洋油灯,尽管被后人改成电灯照明,但保持着民国风的灯架和灯罩,让人遥思当年白炽灯下的繁华场景,感受民国大户人家的生活气息。
走出主厅,伫立天井,只见二楼全层都是传统的土木瓦顶结构,整体上非常精巧、玲珑。
兄弟同心,数易其稿盖洋楼
正当众人啧啧称赞时,陪同采访的潘豪盛告诉我们:通祖家塾,是用他曾祖父潘大通的大号命名,由他的四老叔潘植青出资,他的祖父潘进读主持建设的。该宅规模虽然不大,但耗费他祖父和四老叔兄弟的一番心血。打开了话匣,潘豪盛和盘托出通祖家塾的“建设史”。
潘大通生有四子,分别是:进先(华得)、进勤(华增)、进读(华诵),读哆(华益,又植青)。老三潘进读先“过番”,后在泰国曼谷双喜桥处开店买卖食用油,生意不错,遂把四弟潘植青带到曼谷学做生意。不久,潘植青自立门户经商,虽然屡战屡败,但三兄从未嫌弃他,一如既往提供资金支持和精神鼓励。后来,在曼谷奋斗十数载且年过半百的潘进读决定回乡养老时,潘植青向三兄又借一笔钱作为东山再起之本。这次“酵母钱”终于让他打开成功大门,生意风生水起。发达了的潘植青源源不断汇款给三兄养老享福,报答兄长提携之恩。没想到,三兄收到批银并没有挥霍,而是把钱积攒下来,悄悄地为四弟买地修一落“巷内厝”,给四弟日后居住。刚夯好墙埤时,恰好植青回籍省亲,看后却不合意,工程下马。翌年,三兄又买一地继续兴工建房。潘植青闻讯回家一看还是不合意,因为前面看不到山,四周又缺乏田园气息。
三兄终于明白四弟的意向,于是再次耐心择地,终于购得“台湾岛”的菜园,并参照宅头村“励青家塾”(本报曾经报道)的建筑风格和施工图纸,于1934年等到潘植青回家确认图纸后便开工兴建,1935年落成入住。建成之后,人们发现,通祖家塾规模比励青家塾略小一点,但是建筑工艺比励青家塾更加精工繁复。通宅上下,美奂美轮,处处留下两班工匠“斗工”的印记,成为美丽乡村的一道亮丽风景,也是侨乡一张永不褪色的“名片”。
宽广幽深,“番仔厝”搬回家乡
游完通祖家塾,我们在潘马传老人的陪同下走进村西北面另一座洋楼——湘祖家塾。“湘祖”和“通祖”两宅相距百米,建设时间相近,酷似一对姐妹花,称得上“兄弟楼”。通过航拍可以发现,两宅格局都比较接近本报曾经报道的“明德家塾”,都有置身“槟城蓝屋”的感觉。相对于通祖家塾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恬静,湘祖家塾追求的是宽广幽深。湘祖家塾建成后,主人在庭前开辟花园,种菜种花,向往“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的优雅生活。
湘祖家塾,全宅建筑范围长32米,宽53米,总计建筑面积1696平方米。其中宅前花园长32米,宽21米,足足有1亩多地。连接着花园是宅前一方宽阔的外阳埕,中央耸立着一座巴洛克拱型门楼,龙畔还有一座门楼仔与之相呼应,整个墙体立面洋味横溢。“泰山不让土壤,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能就其深”。至此,我们不得不赞赏当年旅居海外的华侨,把“番仔厝”搬回老家,让家乡人见见外面的世界,这是做人的勇气和豪气。
然而,眼前的大宅门楼,除了“湘祖家塾”四个石刻榜书完好外,洋瓷砖脱落,残存着模糊不清的洋文字母,已无法辨别生产商名字。各肚灰塑、彩绘也都基本残缺。仅仅拱顶上面几幅灰塑的吉祥图案,还幸运留下。中西合璧的大门楼,以及墙上瓷砖、泥塑、石雕、彩绘的残迹,彰显着曾经主人身份的非同一般。
走进大门,转身回头看上去,大门后石匾镌刻“梅初公厅”四个大金字,闪烁的古版金叶和勾勒的线条特别显眼,好像宽银幕电影在放映着一段历史故事一样。据大宅托管人之一潘马传介绍:该宅是潘庆梅独资新建的,以乃父潘睦湘大号而命名为“湘祖家塾”,以供母亲安享清福、颐养天年。“梅初公厅”四字是宅主人潘庆梅专门布置的,表示大厅日后作为自己和胞弟潘庆初的子孙共同使用,共祀祖宗。潘庆梅为人处事的胸怀和敦亲睦族的义举,一直在乡里传为美谈。
潘植青:皮革大亨致富不忘家乡人
潘植青,又名华益,乳名读哆,兄弟四人,他排行第四。
年轻时被三兄潘进读带到曼谷学做生意。经过跌跌撞撞之后闯进泰国的皮革行业,打开成功之门。他从山峇收购半成品牛皮回曼谷加工成皮革品出口英国,生意风生水起。
其时,皮革业是泰国创汇大户,受到政府保护,利润颇丰。潘植青获益后,打从心里感激三兄支持。尔后,他源源不断发出“番批”,一笔笔批银寄给在家乡养老的三兄,鼓励兄长尽情享受,敦促家中侄孙辈一心向学,接受高等教育。有趣的是,他从不提及付还三兄的借款,而是用以一报百的方式来报答三兄的恩情。
潘植青发迹后,在曼谷越三饭附近的昭拍耶河墘购买一块地皮建皮革工厂,创立“合兴利牛皮廊”,很快成为泰国皮革出口大户。但也伴生大量的工业废水、废气,影响附近居民生活。对此,潘植青主动向政府申明存在问题,并寻求搬离经济中心另建工厂。此举得到王室和政府的关注,泰王破格召见潘植青,并将曼谷湄南河对岸的他邻铃梯头边一处王家园地赐给他作为皮革加工厂,鼓励“合兴利”好好发展生产。
“合兴利牛皮廊”生意越做越大,用工越来越多,潘植青从家乡隆都带去一大批年轻人入厂劳工。作为家乡人,潘植青不但组织他们入夜校读书,还引导他们学理财不要乱花钱。他善意规劝伙计将每月工资分成三份,一份做生活费包学费,一份寄回家乡赡养家口,一份积攒下来以图创业。潘植青语重心长告诉伙计们:“好的头家,不仅仅带出好伙计,还要培养出一批好头家。日后大家拿着积存的本钱去创业,如果事业成功,一定要多为家乡作贡献;如果创业失败,大家尽管回牛皮廊继续工作,这里是你们的家。”
二战期间,日寇锁海之际,“合兴利牛皮廊”赶出一大批货物运往英国,货轮驶进公海时被日军炮火炸沉。潘植青接到噩耗时,家仇国恨,愤懑万分,吐血身亡。
潘铁蟀:创业有成不忘回报桑梓
潘铁蟀,大名庆梅,号谦信,是家里的长子。
铁蟋青年时,即随乡人往泰国谋生,从事杂工。因为在家乡跟随师傅学过木工学过髹漆,懂得一点化工常识。在泰国站稳脚跟后,便走进化工行业,当起销售人员。数年后即自立门户,在曼谷老本头公庙区域创办了“潘谦信化工公司”,众多侨胞直呼其为潘谦信公司。因老实诚信,厚道经营,潘铁蟀的产品得到买家的认可,生意因此蒸蒸日上,迅速发达起来。
生意日旺,公司需要更多的人手和人才。潘铁蟀和潘植青一样,把招工视野放在自己家乡,先后从福洋从隆都将一批族人和乡邻带去泰国,参与化工生意。经过传帮带,一批乡亲在熟悉业务后,相继创办分号、分公司,或合作经营。潘马传父亲潘潮谦就是最好的例子,在熟悉和掌握好经营业务后,潘铁蟀便鼓励、支持潘潮谦在新本头公庙区域合资开办了谦益两合公司,扩大经营区域和品种。团队在不断壮大,财富在日益积累,不少乡亲于是走上富裕道路。
“南风送我还,北风迎我往。”(语出星洲寓公《仲冬望后连日舟行海中遇风》诗)自清代后叶开始,潮汕地区华侨到南洋创业,归国之后喜欢建造“番仔楼”,且相沿成习。潘铁蟀在这种习俗影响下,着手托族人在家乡置购宅基地,汇款回家乡建宅。大宅竣工之后,潘铁蟀带领合家老少从泰国回家乡举办入宅志庆,庆典过后,潘铁蟀又合家举迁曼谷。大宅由其姐妹潘艳蕊守护使用,后又转由族人潘马传等托管。
另据1950年10月1日马来西亚《潮州乡讯》报道:“(1950年)9月份,隆都华侨捐款兴学成风,福洋旅暹同乡会在侨领潘铁蟀发动下,汇来港币1500元,作为本乡本学期补助费。查潘铁蟀等连年关心乡里教育,每年都捐港币四五千元。”潘铁蟀这种热爱家乡的精神一直影响着他的儿孙,上世纪80年代开始,潘铁蟀的儿子潘马平多次回乡捐资参与新建侨校、修桥造路。1987年至1989年连续3年,潘马平还联合福洋村旅外华侨潘为照、潘任发、潘森泉,利用回乡庆“社日”之机,捐资在村里举办“碧桐谜会”,繁荣乡村传统文化。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