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约从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6年开始,潮汕民间兴起民运自行车。当时为了适合汕头市商贸往来发展的需要,很多较大的商户都自备一架脚踏车作为代步工具,以便在市内和周边地区走街串巷洽谈业务或者运送物资。在这种背景下,从英国、德国进口了不少各种各样牌子的自行车,渐渐成为时尚的交通工具。 当时汕头是粤东甚至闽南地区各县工商界贸易流通的商埠,由于抗日战争期间,汽车公路被破坏、电船等交通工具不方便,于是,潮安、澄海、饶平三县就先后出现专营以自行车载人的“车夫”。自行车成为新的运输工具。为了更好地满足运输对象的需要,不少车夫对自行车进行了改装,甚至出现一些解体自行车专修店,比如对车的后座架进行改装,支撑钢条加大、加宽;在车的前轮加上两条硬度钢条辅助原车的前叉,俗称“保险”,这样就比原车身更坚固、安全,不会轻易断折;把后轮的钢线(辐条)从32条增至64条,使之更坚固。另外还进行了一些省力改装,使车夫骑车的时候更轻松。当时自行车运货载客成为潮汕民间一种生计来源。樟林、东里、南洋、九溪桥等地还自发设立了客货转运站。乘客可以在这些转运站自由转车。 甚至当时还有一些夜班车,,采用煤油小手提避风灯固定在后车架边照明,既经济又实惠耐用。新中国成立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这支民运自行车队伍还在潮汕各县区乡镇成立了“自行车运输基层工会”,运送各种生产生活物资和灾区救灾物资;抢修堤围、运载沙石等等,还在抗美援朝的支前工作中立下功绩。 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民运自行车在汕头市发展成一支浩浩荡荡的自行车工友队伍,成为当时运输线上的一支生力军。1959年澄海外砂、莲阳、东里三座大桥建成之后,汕头至澄海和饶平的自行车运输便畅通无阻了。当时服务周到的自行车工友颇受客人的信任。当时想成为自行车运输队伍中的一员还要考取一张自行车工友证,据说考核非常严格,不亚于今天的汽车驾驶执照考核。澄城的自行车站那时有正式工友100多人,每名工友都自备红棉牌加重自行车一辆。工友们每天都要到自行车站等候排工。也有一些没有考取证照的“无牌”车在公路上流动,价格比较便宜。要到没有开通汽车线路的乡镇,还真得靠自行车运输工。那些骑车技术过硬的自行车工友,在乡间山路、崎岖小道、弯曲泥泞的田埂,运载好几百斤货物也能操纵自如。 自行车运输的繁荣发达,也促进了自行车的体育运动。在澄海的这些自行车工友中,1958至1965年间,还先后涌现了10名男女国家自行车运动健将呢!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