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寿康里”正厅大门斗和火巷门斗内还有署名陈元楷、云叟等的刻文,其字体也很秀丽,有的书法石刻,如两副火巷门联,虽无署名,但据今还健在、年已91岁原“寿康里”管家陈福照老先生介绍,这是慈黉之弟慈云所书。慈云,又名步墀,号子丹,是晚清进土,候补道台。他一生爱好诗文,著作甚丰,曾编撰《绣诗楼丛书》全套共36种,是清末民初粤东地区一位名士、诗人。他能写一手好字,这两幅石门联是他所写完全可信。对联的原文是:“明烛古今洞达原方寸内;道通天地层累始跬步间。修辞立诚从言语见学问;身席声律为子孙作仪型。”
    好的书法石刻一般要具备字写得好又刻得好两个条件。两者缺一不可。最称奇的陈慈黉故居书法石刻完全具备这两个条件。人们到实地察看,便会一目了然。无论其阴刻还是浮雕,浮雕又分两种,一种是圆浮雕,一种是平浮雕。这各式各样的雕刻,样样刻得形神兼备,巧夺天工。在艺术形式的运用上也很得体,一切视表现字体特点而定。对华世奎、吴道镕的颜体和隋碑体,采用的是圆浮雕的形式,使其浑厚饱满的笔划体现得无瑕可指。而对其他人所写的柳体、隶书和篆书则采用阴刻或平浮雕的形式,使其如刀似剑的笔划得到充分的显示。欣赏这些不同形式的石刻艺术,对书法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精神享受。对从事石刻专业的人们来说,这个故居的书法石刻再加上其他花鸟图纹石刻,不能不说是值得借鉴和效仿的楷模。
    最为难能可贵的是陈慈黉故居的书法石刻是一批有助于研讨慈黉家族史的过硬史料。从刻文含意到石刻设置,无不展示出建宅主人一贯的情操和风采,以及执着的追求和愿望。石无声,但字有意。面对这一幅幅石刻文字,人们似乎可以聆听到建宅主人在静静地向世人诉说其家族何以代代兴旺,持久不败的因由。
    现在所说的陈慈黉故居,是由慈黉于晚年从泰国归乡后,亲自主持规划并开始兴建的“郎中第”、“寿康里”、“善居室”和“三庐”这4座。“三庐”则是为族中长辈议事和接待贵客的场所,因其是书斋款、别墅式的建筑,后人就称其为“三庐书斋”,实非书斋。这4座相连的故居,最先建成的是“郎中第”,于1920年竣工。隔年,慈黉去世,未完工程由子辈们续建,到1930年,建成“寿康里”和“三庐”。“善居室”工程进展最慢,至1939年还未完全建成,因日军侵占汕头而被迫停工。如今,建宅主人早已作古,但从这些书法石刻的字里行间,以及石刻所处位置上,可以看得出这个家族的先辈们是何种心思,何种祈望。他们把书法石刻都设置在各个石门斗的门匾和墙上,看得出这是一种门面装饰。以名人书写名言名辞衬托堂皇的门面建筑,自然会使门庭更加光彩夺目。同时,这也是作为教诲后代子孙的一种座右铭。细心研讨其每个门匾,每幅刻文,看得出建宅主人是很讲究,有用意的。如为何称“寿康里”、“善居室”?很明显,这是祈望族人安康和为善。“三庐”之名按“三顾茅庐”这个典故理解,是表达尊敬来客,自谦自逊之意。而“郎中第”的取名则有其另,番含意。那是清宣统元年(1909)华东数省惨遭特大水灾,清廷派员到泰国募捐赈灾,当时到泰国接管父业不久的陈立梅,忧国忧民,捐巨款救灾,清廷照例奖给郎中衔。这是对后代子孙的一种无声教诲。这与“善居室”的含意一脉相承的。翻开厚厚一部黉利家族史,他们代代掌门人,个个都是慈善家,好善乐施的事迹不胜枚举。

你是本文的第562位读者
来 源: 《潮汕古村探源》
作 者: 杨建东著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