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汕百科全书》有载:“店仔头,明末清初以来,这里是潮安、澄海、饶平远近各县唯一经营‘猪仔花’的墟市。” “猪仔花”,是潮汕农家对刚从母猪脱胎后2天左右仍然紧闭着眼睛的猪崽的奇妙俗称。昔日潮汕农家养母猪是一项主要的家庭副业的经济收入。民间有“饲猪大过牛”、“顺顺生12只”及”13猪无奶食”等俗语。《澄海县志》有:“三年大旱,隆都猪母挂金耳钩”的民谚记载,这也足见隆都因地势低洼,早天有利于母猪的饲养繁衍,增加了家庭经济收入,生活更为富裕。由此,早在明清年代,地处潮安、饶平、澄海3县相毗邻的农家,为寻求解决好家养母猪一次胎生超过12只,偶有出生过少或甚至发生意外夭亡,故而想方设法采取:互利互惠,调剂余缺,应运而生的补救办法。他们专门选择了店仔头这个“斗墟”中心集市而开设起“猪仔花”墟市。果然赶集买卖交易十分活跃,500年来,供销不衰。不少地方见到有利可图,虽然电挂起“猪仔花交易墟市”的招牌却往往由于“供销失灵”而“斗”不起来,故而成为岭南一个世代相传的唯一店仔头“老牌”远近闻名的“猪仔花”墟。明代,店仔头是海阳县(今潮、澄、饶、揭各占有的部分地域乡村)属的一个农副产品交易集散地,还有来自福建省的诏安、云宵等地的经营者,每天前来赶集交易都超过两万人以上。由于百业昌盛、产品丰富、买卖公道,墟集活跃,历来闻名遐迩。于明代成化十三年(1477年)划归饶平县管辖,称隆眼城都,有力地推动了饶平县经济的繁荣发展,故潮汕自古有“无隆不成饶”的俗语。解放后,店仔头才归属澄海县隆都区,也称为店市。每当东方欲晓,晨曦初露,笔者徜徉墟市一角的“猪仔花”场,只见“斗墟”的饲猪人络绎不绝,他们手提着一个“篾篮”,里面垫着棉纱,安放着二三只“猪仔花”兴致勃勃地从四乡邻里急着步伐涌向墟市。这时,常有急待“补养”的养猪人也早已提前站在场外等侯。揭开“篮盖”,一只只娇嫩、红润、活泼的“猪仔花”在蠕动。霎时间,“猪仔花”买卖的中介者(俗称“猪仔花”中入)常穿梭于买卖双方之间,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成交十分活跃。店仔头有句口头禅,“卖猪仔花听兴衰”,其缘由是如果当天“僧多粥少”,卖方可能乘“货紧”而“叱价”,若是“供大于求”,“货饱”时则价钱急剧·厂跌,甚至时近散墟仍然没有成交。有些路途遥远的则连“篾篮”出于脆一起弃之不惜,费时间,耗精力,无钱赚,结果是乘兴而来,扫兴而归。 时至今日,农村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尤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家养母猪者已日趋减少,“猪仔花”交易市场也越来越萧条,昔日的景气今已不再。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