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潮汕话通常不叫“牙”而叫“齿”:刷牙叫“漱齿”(漱,潮音

秋3),牙刷则倒过来叫“齿漱”。

    齿漱、漱齿的“漱”字得说一下。此字常读音

(朔),如“漱口”“饶漱石”等,但白读可读

(秋3)。口语中用水擦洗叫“ciu3”(秋阴去),如“ciu3齿”(刷牙)、“ciu3鼎”(刷锅)等。“漱”,《广韵》“生”母“宥”韵去声开口三等字,所佑切。“生”母字潮音读

。读

者如“梢稍渗(渗漏)闩(门闩)”等字;至于“尤宥”韵母字读<-iu>韵母,乃是主流,如“溜就秀绣锈昼宙咒臭(无色无臭)兽寿救又”等。故“漱”应该读

,读

倒是习非成是的误读音。“漱”指擦、刷的意思,古汉语有用例,《礼记·内侧》:“凡内外,鸡初鸣,咸盥漱。”意思是鸡鸣即起,刷牙洗脸。唐·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诗:“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漱齿”之说,与潮汕方言完全相同。

    此外,金牙叫“金齿”,“牙缝”叫做“齿缝”,“牙龈”叫“齿龈”,蛀牙叫“蛀齿”,“拔牙”叫“尅齿”,“镶牙”叫“镶齿”;牙痛叫做“齿痛”(痛,潮音白读

听3),俗语云:“齿痛正知齿痛人(自己牙疼了才知道牙疼人的苦,比喻同病才能相怜)。”

    但是,在一些词语中,潮汕话则还保留“牙”的说法,生活谚语说:“七坐八爬九发牙。”说的是婴儿七个月大能坐起来,八个月能爬行,九个月就长牙的生长规律。民谣云:“天生人唔平,有人无齿,有人重牙;有人无囝,有人双生。” “重牙”,就是牙齿长重叠了。这里“齿”“牙”相对,词义相同。还有,槽牙,旧称“臼齿”,潮汕话则叫“牙头齿”,“牙”和“齿”都用上了。

    门牙则多还是称“牙”,形容龇牙咧嘴、门牙外露叫“牙齴齴”。“齴”是古语词,《玉篇·齿部》:“齴,鱼骞切,齿露出貌。”《广韵》上声弥韵:“齴,齿露貌。”鱼骞切。汉·王延寿《王孙赋》:“齿崖崖以齴齴。”音义皆与潮汕话合。

    门牙长而外露,且不端正,潮汕话叫“哨牙”(哨,音

傻3),形容之则谓“牙哨哨”,如说:“《地雷战》许底个日本翻译官牙哨哨。”俗语有:“牙哨哨,西瓜一食食够担(门牙长又大,西瓜吃一担。够,潮音

到)。”哨,古汉语中有不正的意思。《礼记·投壶》:“主人请曰:‘某有枉矢哨壶,请以乐宾’”。汉·郑玄注:“哨,不正貌。”《广雅·释诂》二:“哨,衺也。衺,同斜。”又“哨”,《集韵》去声“效”韵音“所教切”。“效”韵字潮音白读为
韵母,如:“教窖校(上校)孝罩豹敲巧”等,故“哨”潮音文读为

(扫),白读为

(傻3),正与韵书“所教切”相合。

    门牙大而外露、唇不覆齿,潮汕话叫“齿巴牙”,潮谚有云:“西瓜畏齿巴牙,猪屎畏粪钯。”比喻一物降一物(畏,怕;粪耙,专门用来捡拾猪粪的铁质钯子)。《集韵》去声“禡”韵:“齿巴,齿出貌。”步化切,又平声麻韵:“齿巴,齿巴牙,齿出也。”《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萧雅一脸麻子,眼眍齿齿巴。”义皆与潮汕话相合。

    另有一字与“齿巴”字义同音近:“龅”,“帮”母“效”韵字,潮音文读为

,白读为

或者

。粤语谓门牙大而外露为“包牙”,本字应就是“龅”,其实也是“齿巴”的异体字。

    门牙大也被贬称为“屎椑牙”,音近而经常被戏称做“西班牙”。“屎椑”(椑,音

八1),是旧时大便后用来擦屁股的小木片。所以,此称极俗,万勿随便用来形容人。

你是本文的第670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7、1、8
作 者: 林伦伦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