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侯古民居 古韵引人醉 最新 图1张

    研究潮汕历史的学者,往往将视角局限在今天的汕头、潮州和揭阳地区。其实,历史上的潮州府属地很大,除了上述三市,甚至覆盖了今天的梅州地区。大埔县地接饶平北部,曾是潮州府属的八邑之一,晚清各大城市多有八邑会馆,就是大埔县曾是潮州府属地的反映。
    百侯镇位于大埔县中部,是从前的潮、客地区人员、货物流动的重要结集点,也是名符其实的文化古镇,值得研究潮汕史的学者注意。
    百侯古称“白侯”,其名最早可见于蔡仙人摩崖石刻。石刻有“白侯洞里号神仙”句,刻石时间为宋朝开禧元年(1205),“洞”为南宋时期地方区划名称。明代《永乐大典》中《湖潮府总图》载:“白侯”为潮州府所辖。
    百侯的发达,和历史上的“百侯墟”有很大关系。早在明代中期,百侯墟已初具规模。清末汕头《岭东日报》论述:“就清远一都言之,其属于清远河者,以白侯为都会,白侯盖居清远之中枢,凡清远河流域之乡里,皆于此赴墟集焉。”民国《大埔县志》载:百侯墟“入口米为大宗,出口烟丝,柴炭为大宗。”清远河就是今天的梅潭江,为韩江的重要支流之一。
    让人十分惊奇的是,百侯人文极盛。曾经出现的翰林学士竟有5人、进士23人,还有文武举134人,有“一腹三翰林”、“同榜三进士”、“同堂七魁”等佳话,近代以来,出现罗卓英等十一位将军。如此情况,在从前的潮州府属地中是很罕见的。就在百侯,笔者还发现若干圣旨,来自明清时期的皇帝褒封之作。
    今天的百侯名镇旅游区位于该镇侯南、侯北村,占地面积约3平方公里,是国内发现官厅古民居最多的地方。景区内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古民居建筑有120多座,现以其中著名的建筑企南轩和海源楼为例说明之。
    企南轩:中西合璧
    企南轩建于清康熙年间,为百侯进士杨之徐所建书斋,民国时期重建,占地1252平方米,建筑面积1490平方米,由一座堂屋和一座西式洋楼组成,共有27个房间。杨之徐曾著有《企南轩诗集》、《企南轩文集》等,为百侯地方重要的地方文献。
    企南轩有一副大门联“源流千里;溉灌万顷”,体现了儒家时期百侯地方人士对传统耕读生活的向往。在企南轩里面,笔者发现墙上还有“革命”、“打倒”等口号,落款是“红军十二军”字样,推测企南轩曾是军队驻地。
    整体看,企南轩有庭院、小桥、古屋和古井,外面还有水塘,这些体现了大埔传统民居的多样性和包容性,还有对天人合一居住环境的向往。走在企南轩,我甚至会联想到汕头小公园的骑楼群。
    今天的企南轩,仍然有杨氏后人在里面居住。屋中一位抱着小孩的的妇人对我提及:“这座房子冬暖夏凉,祖先的功德遗泽子孙多多。”
    海源楼:古色古香
    海源楼和企南轩紧挨。建于民国六年(1917),该楼坐北向南,楼高三层,主体为铜筋混凝土结构,整座楼建筑面积达700平方米,有40多间房。远远望去,能瞧见外楼拱形阳台、尖尖的屋顶、浅浅的浮雕。这座东西合璧建筑,显得简洁而实用。二楼的正厅屋顶为传统的砖瓦结构,屋顶继承了客家民居建筑特点,呈“人”字形,二、三楼室内用木构件组成,古香古色。
    原来,海源楼为当年杨潮荣在马来西亚经商兼做“水客”所赚巨款所建。今天的海源楼门口悬有“海源楼客栈”的木牌,在当年它却是“水客”文化的象征。百侯自古山多田少,人多地少,为了生计,清代乾嘉以来,百侯人大批外出谋生,先是集中在潮州、苏杭等地,道光以后集中在上海、汕头和南洋。民国时期,到南洋的百侯人数在3000以上,身在南洋的人想方设法为家乡亲人捎带东西,于是“水客”成为“消息筒”和“邮差”,甚至成为过番“带路人”。当年的大“水客”,就是海源楼的建设者杨潮荣了。
    百侯的古民居还有很多,如肇庆堂同样是中西合璧的杰作,国民党元老、书法家胡汉民之为此堂题名,当年的肇庆堂主人娶了一位汕头美女,曾长期居住在汕头。再如通议大夫第是当年的翰林所居,有极浓郁文化气息。
    百侯古民居还有太史第、青箱世业、渊雅公祠、三台书室、文明毓秀、景足东南……只是听听名字,就让游客陶醉了。
    百侯的古民居,真是令人叹为观止。行走在百侯的三十六巷,闲逛百侯老街,在悠长的石板路上,发思古之幽情,再品尝百侯薄饼、忆子饭、五香牛肉干等。我仿佛看到当年一个又一个大埔商人在百侯墟起行,先经过饶平北部山地,再进入今天的汕头埠,再坐红头船到达南洋……

你是本文的第703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都市报”2015、5、13
作 者: 陈雪峰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