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东云路中夏村“林氏家祠”——一座独特的“居祀型”女祠 最新 图1张

    女祠婆祠“林氏家祠”位于揭阳市揭东区云路镇中夏(又名“坎下”)村婆祠围,是这个村12座传统祠堂中形制最大的祠堂,也是潮汕地区一座独特的“居祀型”女祠。
    民居与祠堂合一而建的婆祠
    林氏家祠是中夏村林氏老二房的一座支祠,建于清咸丰八年戊午(1858)十一月,是该村林氏第七世林维龙、林恒合、林培基兄弟三人为其生母建造的专祠,因其母的身份为庶妾,故该祠堂属于女祠中的婆祠。
    今祠祭时间为女祠主忌日即农历正月十四。祠堂为两厅一天井带两巷厝格局,坐东向西。前阳埕由三面矮墙及南侧一座“爬狮”私塾合围成祠前开阔大院,院门靠右开,朝向自北向南流的车田河支流。
    前厅两侧各有两间厅房,与相邻的厢房、厢房前“凹”字形矮墙及后厅相应两厅房构成南北两个对称小院落,院落于前厅房檐下矮墙上开一小门与子孙门(侧门)相对,两个小院落相对独立,各有五间房和一个小天井,是族人平时的居所。这两个小院落的“凹”字形矮墙之间即是婆祠的天井,深约6.2米、宽约9.5米。南北两侧厅房与同侧前厅房、厢房及小天井相连合围所构成的民居小院落,这种形制实际上就是传统建筑中的“爬狮”(又称“下山虎”)格局。
    祠堂前厅山墙为常制火型格局,而两座“爬狮”的山墙则是硕大的土型格局。因此,这座婆祠实际上是由其中轴线上的“前厅+天井+后厅”与两侧的这两座“爬狮”民居相向合抱而成,是少见的民居与祠堂合一而建的“居祀型”传统建筑,也是潮汕地区一座形制和功能独特的女性祠堂(婆祠)。
    这座婆祠的祠主是中夏村林氏第六世林元福之妾,大约生活在清代道光至咸丰年间,原为林家契约女佣,受雇期间,能勤谨职守,而且知书达理,备受林家赞许。某日,佣期结束,这位女佣收拾行囊辞别雇主林元福启程回家,当她走出林家大门时,发现门前有一大坨牛屎,于是转回身拿来工具将牛屎捡起并将地面清洗干净。林元福知悉此事,更加悦爱,遂将这位平民女佣纳为小妾,是为林家阿婆。
    阿婆后育三子,林家兄弟三人所在的“老二房”于咸丰六年丙辰(1856)建成支祠为“二房公祠”(衍庆堂),婆祠“林氏家祠”则于咸丰八年戊午(1858)建成,与支祠建造时间仅相隔二年。据其族老介绍,林氏“二房公祠”建成后,被奉为该村老二房的“小宗祠”,但林家阿婆的身份是庶妾,受旧时尊嫡抑庶的“阿婆孬入祠”封建礼制的限制。兄弟三人本着对母亲的孝思,遂于村中今婆祠围卜定吉地建造“林氏家祠”作为婆房的家祠(私祠),专祀母亲。
    彰显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
    中夏村清代到民国所建的传统祠堂,除了“林氏家祠”外,另有“林氏家庙”等共12座(村中还有清代的“儒林第”),堪称旧时揭阳的“祠堂村”。该村一族于明末清初由先后来自福建的三位林姓祖先迁入肇创,不久联宗汇为三大房派,士农工商,诗礼传家,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族人有8000多人。旧时该村落呈半弧形,貌似一弯新月,村后有相连的七峰为屏,故有“七星伴月”的美誉,地灵人杰。清代中期以后,该村在科举出仕和经商上人才辈出,进入经济和文化繁荣期。
    婆祠“林氏家祠”的建造既彰显林族孝道文化,又体现了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据说,婆祠在建期间,恰逢是建祠的工匠们所在家乡陷于饥荒年,那时林家不但没有压低工钱,反而主动延长工期,叮嘱工匠们“慢工出细活”,增补工钱,供给无怠,留下了一段当地广为人知的善举美谈。如今,中夏一族正如其宗祠“林氏家庙”庙联“中上下三阳开泰,夏秋冬一起回春”所描述的吉祥愿景一样(以“中夏”二字冠首,“中上下”三字等祥瑞表述),全村三大房族众正步入欣欣向荣的新时代,不断谱写人文新华章。      

你是本文的第1934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都市报”2017、11、4
作 者: 谢若秋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