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粤东大北山下、榕江上游灰寨河流域,有一个引起人类学专家学者极大兴趣的小村庄——桥上村。从1996年春至今,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文化人类学专业博士何国强教授,每隔2至3年,都要来桥上村驻点考察。仲夏时节,笔者与《灰寨情》主编温瑞庭先生多次来到桥上村探秘。 居客区三百年潮音不变 我们知道,潮汕地区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都非常有名,因为这里形成了独特的潮汕文化,而潮州话是闽南方言的一种,就是潮汕地区文化的一个代表。 揭西县灰寨镇是客家地区,桥上村是该镇仅有的讲潮州话的村子,全村现有140多户人家、800多人口,约占全灰寨镇4万多人口的2%左右。在长达3个多世纪里,桥上村人的“福佬话”始终“洁身自好”,不受影响、不被客家方言所同化。这就是桥上村的魅力所在。 至于桥上村的潮州话为何不被周边的客家方言所同化?据桥上村年过古稀退休干部李标梅分析,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渊源关系。桥上村的始祖是李赞文,于康熙三十年(1691)从讲潮州话的揭阳县霖田都大溪(今揭西县大溪镇)大园村迁来,迄今已有310余年的历史。大溪李氏上祖是从福建迁移来的。东联村委会主任李耀庭找来一本《大溪李氏家史》,书中也证实了以上说法: “大溪李氏家族自明万历年间(1590年前后),始祖盈春公从福建平和县迁来,迄今已有410多年……” 由此可知,桥上村民与大溪镇上祖是一脉相承的,原籍福建省平和县,其家族至今均使用闽南方言,称“潮州话”,俗称“福佬话”。 其次是亲缘关系。大凡一地新移民的母语(方言)要延续下来,最重要的条件是有使用的空间,不用则废。桥上村李氏始祖李赞文是全家一起迁移来的。因此,“福佬话”首先在他的家庭中使用,然后随着人口的自然增长,形成一村的语言。桥上村《李氏族谱》载: “火德公第23代裔孙赞文公于1691年从大溪大园村迁至此地谋生置业……赞文公名斌,坤玉公长子。妣林氏,生4子:长荣升,次癸达,三荣俊,四荣德(止)。”由此可见,中青年时期的李赞文,已有一个6口之家。传说其四子荣德被水溺毙,但另外3个儿子的后代人气很旺,足以使其母语有充分的使用场合。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