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村多姓合建的义顺享祠(会宗祠)。该祠坐落于仙美的埔东村(水龟地),连座4厅,俗称五壁连或驷马拖车。始建于民国四年(1915),当时乡村封建派系斗争激烈,其中一派为结联防,汇集坪埔、硕榕及义顺18村,筹资1.6万大洋兴建,并由所属各村宗族把先祖神位供奉于该祠。
    此外,还有黄氏元茂公祠、蔡氏盛伯公祠、盛友公祠等。这些祠堂建筑虽是封建时代的产物,但也为仙美村教育发挥过重要作用。
    众多的祠堂书斋  近代私塾教育的活史料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仙美村有一群青年走出罗山,奔向全国和世界,寻求振兴中国之路。他们绝大部分都学有所成,近现代和当代活跃在大学讲坛、医疗或科研机构之中的仙美籍的高级知识分子有40多人。仙美村人对这些曾经培育过众多英才的书斋和作为学堂的宗祠,都基本完好地保存下来。
    在盛友公祠前,仙美村蔡陈和、蔡基晓和黄国珍3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向笔者讲述了1944年潮汕沦陷期间,在汕头市结核病防治院任职的蔡纪程避难回到家乡义务办学的事迹。他受乡亲、特别是祖父蔡季谦、父亲蔡翘之托,与叔父蔡卓士利用盛友公祠开办了一年的“新华小学”,实际上是贫民小学,一不收学费,二免费发给课本和纸笔。新华小学的学生有70多人,3位老人就是当年新华小学的学生。学校办的时间虽不长,但使学生们懂得了“没文化就会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纷纷外出求学。盛友公祠、茂贤公祠、盛伯公祠、佩秋公祠和元茂公祠等,都办过学堂。利用公项祠堂办学堂,这是清末及民国时期私塾教育之一种方式。
    早年,仙美村有4座书斋,学生100多人。笔者参观了位于仙美村德馨围的“敦素书斋”和村南“紫南轩书斋”。“紫南轩”现为—‘户村民居住,但还可看到作为书斋的风貌:进了雕塑着“紫南轩”3个大字的门楼,迎面是一排3间的大房子,房前有种植花木的天井,门楼前还有一片空地,是学子们自习的好去处。私塾教育由村中较有文化者开设,自行招收学童。此外,还有殷实人家为子女自请塾师的。
    仙美村早期奖学制度有:“做秀才戏”、“分书田”。1925年小学办于蓝田书院,毕业有文凭,称“秀才”。每一位获得“秀才”的学童做一晚大戏,村里就可分给一定数量的土地,叫“分书田”。教师待遇,有较高名望者,一年12055200银元,中等的80至120银元。办私塾及学堂阶段,一般供应教师烟丝、茶叶、木炭等。
    解放后,仙美村的教育大发展,利用祠堂办学,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1985年,村成立福利会,筹集资金200余万元,兴建仙美学校教学楼6幢。仙美籍的汕头青年企业家黄文耀捐建仙美学校和道路共50多万元;本村村民蔡涂猪独资兴建“鸿英楼”(教学楼)一幢20万元。上世纪90年代,仙美学生告别了利用旧祠堂上课的时代。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仙美学子考入高等学府深造,单是2004年就有20多人。
    曾获“香港十大杰出青年企业家”称号的香港企业界蔡志明,上世纪90年代捐资人民币290万元独资兴建“白石旭日中心学校”,1997年“六一”节又捐赠20万元的玩具给揭东全县幼儿园,并解囊30万元捐建仙美学校。

你是本文的第693位读者
来 源: 《潮汕古村探源》
作 者: 杨建东著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