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侨乡和文化之乡著称的普宁市燎原镇泥沟村,是个以张、许、陈等姓村民为主的多姓氏人口杂处的明代古村,总人口2万多人,3300多户,各姓村民和睦相处,用勤劳的双手,在练江上游的虎山下创建了一方文明,成为璀璨的潮汕文化百花园中一朵奇葩。如今,泥沟村除了教育、养老等设施之外,还建军有书画室、归根阁、烈士纪念陵园等精神文化活动阵地,这是一般乡村所鲜见的。泥沟村文化积淀深厚,泥沟灯谜、泥沟英歌舞享誉海内外,读书与著书者众,有灯谜、民俗等乡土著作近20种存世,现在还着力编纂《泥沟乡志》。
    倾斜的古墓碑,印证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在村干部的引导下,笔者见到了修造在虎山山腰的明代古墓。
    虎山位于泥沟村西北,山势突兀,如虎负隅。登山远眺,可见正在施工中的揭普高速公路由北往南直射而过。往前便是泥沟村古寨,旧屋新楼,莽莽苍苍、鳞次栉比。远近胜景,一览无遗。再看脚下的虎山,南北两条山梁向东伸展,如虎之两腿。山坡上长满苍松翠柏。这儿便是泥沟八景之一的“虎山晨眺”。古墓就坐落在虎山山坳之上方。
    令人啧啧称奇的是,古墓远看是一个长满灌木的小土丘,近前才看到一块呈45度倾斜的墓碑,而且碑与基座重叠在一起,只能看到上方雕刻着一个“明”字,碑文一概不见。据说,墓里葬的是始祖公婆,还有祖姑。吾辈寡闻,只知有夫妻合葬墓,哪有兄妹、姑嫂合葬之理?!及至听了张姓老人讲述了《七峰下潮汕》和《七星伴月》的传说之后,才解开了谜底。
    泥沟村张姓始祖张翠峰生于元末,原籍福建莆田县大菜园村,他共有7个兄弟和1个妹妹,名为:铁峰、德峰、翠峰、锦峰、裕峰、乐峰、继峰和翠娥。明永乐初年,8兄妹因避战乱,从福建入潮寻找安身之地,另创基业,分别在今澄海、普宁、揭西等地定居下来。这就是传说《七峰下潮汕》的由来。
    张氏远祖可溯至5000多年前的黄帝。挥与颛顼同为黄帝的嫡孙,因挥发明了弓箭,黄帝赐姓“张”。张氏族人最早活动于河南一带(今河南濮阳县帝山有张挥墓茔),唐时向湖广、云贵移民,宋、元、明陆续南迁。从明代至今600多年间,张姓人口遍布全国。“七峰下潮汕”就在这一时间的初期。
    “七峰一娥”入潮后,张翠峰辗转来到练江上游的今燎原镇泥沟村衍息。他见当时村舍以草房为多,因有一艺在身,便在石母山下置一瓦窑,以烧砖瓦为业定居下来。其时泥沟已有许、郑、孙、李等姓居民,其中,郑氏于元延祜戊午年(1318)因避战乱,从江西永定迁至泥沟,定居于村里潭塌、后岭两处。今村民流传的口头语:“未有泥沟寨,先有潭塌郑”便可佐证。张翠峰为人厚道,和睦邻里,生意上讲求信誉,事业日见昌隆,后来娶了普宁县溪南村周公之女婉睦为妻,张氏后裔便世代在泥沟村繁衍生息,目前已有1.2万人,另到海外谋生者约7万多人。张翠娥随兄入潮后,嫁到与普宁毗邻的钱坑寨(今属揭西县)林氏家,晚年时有次到泥沟村看望兄嫂,不料一病不起。在弥留之际,她向兄长请求死后在泥沟村山地安葬。张翠峰答应她。张翠娥谢世后,钱坑林氏姻亲为其选择的墓地,恰好是张翠峰原先为自己选定的“生基”“虎地”。因有言在先,他便依诺让胞妹的遗体安葬在“虎地”上。日后张翠峰、周婉睦夫妻去世后也葬入该处,因此,虎地成了兄妹、姑嫂的合葬墓。奇怪的是,竖起的墓碑自动前倾,扶正后又斜,后人无汁可施,只好顺其自然,直至今日所见的情形。后来,此地也成泥沟村张氏和钱坑镇林氏后裔表亲们共同缅怀先祖之地。

你是本文的第552位读者
来 源: 《潮汕古村探源》
作 者: 杨建东著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