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祖籍广西桂平的刘业勤任揭阳知县(据刘业勤《重建天后宫碑记》则应为三十一年)。他为官清正廉洁,断案曲直分明,时有“包青天”之称。在任期间,他根据揭阳县城群众要求,结合自己实地考察情况,修建桥梁道路,疏通城内大小溪河。同时又主持编纂《揭阳县志》,亲拟《凡例》,撰写《序言》,至乾隆四十四年 (1779)5月纂定《揭阳县志》八卷。 相传乾隆三十五年(1770),刘业勤任满准备回京,适逢家严已故,遂向朝廷请假回家丁忧,但这时他身无分文,几件衣服就是他仅有的财产。没有盘缠,怎么能回家呢?他的师爷为他想了一个办法:第二天在衙内办了一桌简单酒菜,请了城内几个大户商家,言明“太爷任满回家,特设薄酌相辞。”意下是想这几个大户,理当送些银两以作路费。谁料城内这几个大户,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肯解囊相助。师爷筹谋失败,刘业勤只好把仅有的几件衣服交给师爷说:“把它当了吧。”师爷拿着这几件衣服,来到草街当铺,向老板陈五说明来意。陈五一听,甚为感动,连连称赞刘大人为官实在清廉,也痛骂几个大户忘恩负义。连忙包了200两银子连同那包衣服递给师爷说:“刘大人知揭三载,为揭造福、为民除害、为官清正,路人皆知。今回梓而缺路费,更令人钦敬,足见刘大人为官之廉洁。这点银子,略表心意,这包衣服,请奉还大人,路上也可御寒。”这时,正巧城内三二户当铺的老板也在陈五家作客,见此情景,也都深受感动,纷纷掏钱、写银票…… 刘业勤接过师爷送来的银子、银票,也感动得热泪盈眶地说:“揭阳有小人,也有义人也!” 转眼刘业勤回家守孝丁忧时间已过,遂回京请命。朝廷见刘业勤年青有为、博学多才又善行孝道,就封他为广西玉林府知府。但此时刘业勤还念念不忘揭阳的小人和义人,认为有必要给小人教训一下,并回报“义人”。遂向朝廷奏道:“下官在揭阳尚有数件大事未办,奏请回任揭阳。”朝廷准奏。 乾隆四十年(1775),刘业勤又回任揭阳。 刘业勤一到揭阳,即在城内贴出告示,其大意:今年城内征税,不按过去以丁口、户数征收,改为按各户财产、家资、屯贷实数比例征收。此告示实质是使“大户吃大亏,中户吃小亏,小户不吃亏”。城内各商户见告示后,遂纷纷筹款缴税。竟不上三五天,城内中几家当铺都热闹起来。这时刘业勤以一些名目为由,把数家大商户及当铺查封起来。这几家当铺对此大为不满,责怪刘业勤忘恩负义、以德报怨。 二个月后,刘业勤始下令启封。因当约逾期失效,各当铺大发横财。这时城内以陈五为首的各家当铺老板,才如梦初醒,原来刘大人是借此报恩。 乾隆四十六年(1781),刘业勤应诏回京。刘业勤二次知揭,感受万千。他领略了人间冷暖和世态炎凉,更领略了人情变化……临别,书下词一首,送给陈五。词云:“远观山色,年年依旧常青;近看人情,岁岁不同往日。花开时蜂蝶聚,人困时亲戚离。茶朋酒友日会三千,有事相求时百无一二。不慕华荣富贵,不慕七步成诗,不慕一言定国,不慕声名震地。但愿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贤,但愿家不缺米、灶不断炊。” 刘业勤在揭阳的这则“以怨报怨,以德报德”轶事和这首对“人情百态”深具感受的词,至今仍流传在揭阳民间。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