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屋藏奇:雕梁品床》 最新 图1张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金屋藏奇:雕梁品床/夏风著.-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5
    (金屋藏宝丛书)
    ISBN  7—80678—510—8
    Ⅰ.金… Ⅱ.夏… Ⅲ.床-收藏-中国Ⅳ.G894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6)第010703号
  

    纵观苟延残喘的古建筑、古木床,昔日的风光不再重现,很像—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尽管有子孙满堂,福气袭人,但他的利箭仍然跳不出强驽之末的无奈,“凋谢”便是他最终的归宿。然而,总有些烧得不轻的“患者”痴古如命,愿意倾囊而出。于是就有各地的“木雕馆”、“百床馆”,甚至“顶风”而上。并从古人那份厮守终生,光宗耀祖,看似自我、自私的物品中,惊奇地把脉和领晤到那份蕴涵着几千年的文化“导线”。于是全国上下视若瑰宝,—直波及国外,也为经济的腾飞,注入了—股新的活力。
    木雕起始远古,盛行于清代。以农业为主导的大清政府往往将家庭作坊的手工业者,视为民殷财阜,自诩国富民强的政绩。不错,给佛贴金的人,祈求的是给自己的口袋装满金。给佛烧香的人默默祈祷平安,也默祷大富大贵。有一位谈吐风流的人,每天要给观音上香。但他否认祈财所为,自矜有过高等教育。有一天,对面开了一家卖石头大佛的店。一开张生意做了五万多,这时他才不不经意间露了心迹,说.“哈,我每天烧的是一根细细的香,难怪生意没他好。他们烧的是那么粗的香,菩萨肯定保护他了,看来我也要烧大香了。”开始他隐瞒心迹,是没有参照物,后来为什么敞开呢?因为他找到了参照物,对面“粗大的香”、“五万元”。就近的民众有荣华富贵的参照,这是最能立竿见影、炙手可热的效仿。所以就有郭子仪大富贵、善寿考、周文王求贤、状元骑马游京等民众喜爱效仿、祈求、寓意的图案。
    我们往往看到买卖传统艺术品的人们,对图案说法不知所云,有的还误解曲解。还有一些文化人,见木雕图案有刀有马有人,就说是“刀马人”。这种不求甚解的懒惰作风,似乎要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尘封并束之高阁。真不是“可恶”这么简单了。这里反映了一个文化继承与断层的大问题。其实任何一行,都是学有所得。即使生活在明清时代的人,不学习,无文化,他们抬头所见的木雕图案也是不知其是的。而今天人们见到传统木雕图案的陌生之谜是情理之中了,因为传统文化的复兴也就在这十多年里。而面对浩如烟海的传统木雕图案之谜,虽读过的书汗牛充栋,乃若井中视星也。殷切的期望同好拿起笔来,目的给当今和未来的爱好者有个规范的参照。学习今天,为了明天,收藏昨天。    
    有人问旧时民间为什么要在建筑和用具上雕刻人物、动物、花卉等呢?其实这是古人心理的需要。一半为财富的炫耀,一半为美的需求。其一:如旧时的千工床,用三年时间雕刻完成,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在穷人看来,每天都在撕钱,心如刀绞、相形见绌。对于财主来讲,他撕碎的是贫穷,相得益彰。其二:表现美需要技巧,要含蓄、耐人寻味、经得起琢磨,所以业主便要求将生活中看过的戏曲、人物;古书中读过的典故和信仰、生肖、花鸟、虫鱼,都装饰在建筑和用具上,而每个图案都寄托愿望和寓意。如郭子仪寓意大富大贵,寿考终命;狮子象征辟邪、威猛、祥瑞;牡丹,花中之王,代表富贵。在历史上大规模的木雕出现在建筑和器物上,只有清代。清初只是较简单的装饰,人物图案在建筑上相当稀少。有人往往将—块建筑人物木雕说成是明代的,其实毫无根据,我们可以在明朝留下的宫殿庙宇内—看便知。人物图案在明代建筑上从未出现过。而清中期的木雕已经形成规模,但都出现在宫邸与财主家。清晚期的木雕空前旺盛,作为一种时尚,已经普及到下层阶级,而失败之作,粗制乱造,层出不穷。因此清代木雕可以概括为:初期:稀少,粗大。中期:精细,尊贵。晚期:时尚,旺盛。                        │
    日前笔者将自己收藏的大量木雕藏品和在国内看到过的木雕作—比较,发现床上木雕最精美的数江西广丰,尤其是千工床,工艺风格是深浮雕加镂空,人物等近似圆雕。一块平面的樟木板,如何表现生活场景,突出人物动态等疏密有致、深浅合理、细微处逼真显现、刀法娴熟如同丝上分丝,那真无愧鬼斧神工。建筑木雕值得称道的是安徽婺源(旧属安徽,今属江西)、歙县等地,最突出的是房梁支撑(俗称牛腿)堪称一绝,无与伦比,可在歙县许国老博物馆见到。而富丽堂皇、金光灿灿的木雕,当之无愧的是广东潮州 金漆木雕。那品相的完美,黄金的宝气,吸引了多少成功人士,就凭金漆这项工艺,恐怕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目前藏品最多的是广州美术学院。但绝对占优势的浙江门窗以木雕拼工精巧的图案,堪称数码的精确,似乎是—样的一小块木头,在聪明的工匠手下拼出形状各异、大大小小的的盘长形、雪花形、蜂窝形、菱形等,完全凭榫头凹凸拼成强有力的、若网一样结实耐用的图案;此拼图以实用的视角,如采光、通风,打造出从观赏升华到审美的艺术领域,不愧是旷世之作。
                                      

你是本文的第958位读者
来 源:
作 者: 夏风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