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坐在书斋里,凉风沁人,一扫夏日的闷热,抬头看到书斋主人、乡间画家黄老挂在墙上的《陋室铭》书法作品: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倒很像眼前所见的人景物。
蓬洲乡位于汕头鮀浦,毗邻桑浦山龙泉岩,于明朝洪武三十一年(1398)垒筑石城,从此即以蓬洲古城称名。这是一个有上千年历史文化之乡,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名声赫赫的文人达士:明朝名臣翁万达、清朝状元庄有恭、晚清名商陈雨亭…… 然而,这里如今却成了一个被遗忘的地方,许多人并不知近在咫尺的鮀浦里躲着一座千年古城,那些曾经的潮汕名人达士对年轻的80后、90后而言,更是陌生而遥远。 跟着市政协文史特约研究员鄞镇凯的脚步,我们走进这个现代元素剥落、时间停留在历史中的古城。 散落多年的古民居 建于明朝年间的庄氏十三落大宅,是蓬洲乡里不得不看的古民居建筑。它不仅建筑规模宏大,而且建筑艺术精美,即使许多大宅已经破落,杂草丛生,却也掩不住它本来的美丽。 当地的村民介绍,这十三落大宅是清朝时富豪庄兆万斥资建造,据说是建给他的十三个儿子居住。这十三座民居完全按照“四点金”的潮汕民居结构建造,每座民居的后面还附带建有一座书斋。跟着村民引路走在这十三座大宅的乡道之间,忽然觉得仿佛走遍了整个乡村,一问才知道,原来还没走出这些大宅的范围。 沿着大宅慢慢欣赏,终于来到了幸存的保存完好的书斋——“曙色开斋”。站在书斋门外,就隐隐听见里头的说话声,走进一看,却不见人影,而是一条悠长的走道,沿着走道,穿过一个八角型的拱门,再跨过一个圆形的拱门,才来到书斋的院子里,当真是庭院深深深几许。 坐在书斋里,凉风沁人,一扫夏日的闷热,抬头看到书斋主人、乡间画家黄老挂在墙上的《陋室铭》书法作品: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倒很像眼前所见的景物。 不可不知的古贤名 走访十三落古宅的时候,有许多名人达士是不可避免也一定会听到的。 在那十三落古宅中,如今有一处已成为名臣翁万达的家祠。明朝年间的一代边臣翁万达,官至兵部尚书,最大的功劳便是“南平登庸,北惩俺答,筑边墙八百里,赈饥民三十万”,被誉为“岭南第一名臣”。 提到十三落古宅,还离不开两个庄姓人士,那就是斥资建造者庄兆万,以及从这个走出去的状元庄有恭。 庄兆万是当地有名的富豪,不仅建造了这精美的古宅,还很重视对子女的培养。于是,请了番禺人庄有恭来到书斋为子女讲学,并资助庄有恭赴京赶考,庄有恭一举夺得状元,载誉而归,为其原先教书的书斋题匾“含微精舍”。这二庄虽无亲属关系,却因这一状元,名字从此有了联系。 在这十三落古宅中,其中一所后来改建的陈氏祠堂,便是名商陈雨亭的家祠。提起陈雨亭,很多人或许觉得陌生,但他却是独资捐助原汕头一中和汕头市二医院的大慈善家,同时也是晚清时期潮汕本土的第一富户。热心慈善的陈雨亭,不仅捐助学校和医院,还在潮汕地区兴建了一百个雨亭,让许多外出劳作的人们,在炎炎夏日、在狂风暴雨中可以有一个稍作停歇躲避的地方。 与古作伴的古榕树 游览蓬洲,什么都离不开“古”这个字。有古名居、有古书斋、有古人,还有古榕树。蓬洲的古榕树,有两棵不得不提。一棵位于古渡口旁,是古时候人们乘船搭渡归来的标志,见到这颗古树,就知道到家了。古榕树依傍在渡口边上,又成为了等船人们稍事休息的地方,成为归家的标志。 另一棵古榕树,生长在古城墙上,如今盘根错节地攀附在断墙上。而所谓的断墙,如今也不过是几块堆积的巨型石头。这古城墙,曾经是明朝蓬洲建城的标示石墙,只是在1958年为了建筑澄海外砂三座桥,而拆掉了墙上的石块,用作建桥物资,古城墙,从此成了断垣残壁,只有古榕树彼此做伴。 村名由来 鮀浦蓬洲乡是原先西埕乡的所在地,而蓬洲本指现在下蓬一带,古处海滨。明洪武二年,在蓬洲都厦岭村设蓬洲军事所城,驻军守卫海疆。洪武二十七年则迁至鮀江都西埕乡,即现今蓬洲所在地,因人们习惯蓬洲的称呼,因而便一直沿用了蓬洲这个名字。 蓬洲乡在明初建城的时候,只是团级的军事所城,大抵相当于千户所,并不用以民用。后由明朝中叶重臣、官至兵部尚书的翁万达向朝廷奏请军民两用后,许多驻守当地的将士家属才陆续迁移过来,并在此定居。由于军队里将士们来自不同地区,在当地定居后,便形成了蓬洲多姓氏群组共同生活的现象。 村俗活动 蓬洲古城的文化氛围历来浓厚。春节期间,蓬洲会举行多种多样的民俗文化表演,包括舞“虎狮”、“游大锣鼓”和“迎标”队以及抽纸影。 其中的抽纸影曾是当地乡民春节玩赏的一大乐趣。抽纸影又名铁枝木偶戏,俗称仔戏。此外,蓬洲民间还设有诗书画社和潮乐社。在平日里,对诗书创作或传统潮乐感兴趣的社员们,都会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交流沟通。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